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小桔灯网 门户 资讯中心 营销杂谈 查看内容

【政策研讨】医疗服务联合供给模式下的全科医学分级诊疗探索

2018-3-22 00:00| 编辑: 纳兰烙烙| 查看: 1673| 评论: 0|来源: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摘要: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重点提出需要改革现行医疗服务体系,打破行政规划约束,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真正实现有效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但目前我国分级诊疗体系尚不 ...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重点提出需要改革现行医疗服务体系,打破行政规划约束,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真正实现有效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但目前我国分级诊疗体系尚不完善,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分布不均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力仍较薄弱,制约了分级诊疗的实施。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通过构建全科医学分级诊疗联合体,建立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一体化的全科医疗管理模式,真正实现对慢性病的有效分级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作为三级甲等综合性教学医院,1999年在国内率先建立全科医学科,有一支专职从事全科医学临床、科研、教学的全科专业人才队伍,一直致力于培养社区全科人才,与社区全科医疗紧密合作。作为浙江省全科医学技术指导中心、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我院一直与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长期帮扶的合作关系,创新构建医联体内的全科医学分级诊疗模式,为提高社区全科医疗的综合水平、推进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医疗服务联合供给模式下的

全科医学分级诊疗实践

(一)构建全科医疗医联体,创建全科医学分级诊疗模式。

我们以全科医学学科为主,构建了综合性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疗联合体,建立全科医学分级诊疗体系,使综合性医院全科与社区全科、全科与专科之间形成紧密型联合,探索专业技术一体化的分级诊疗模式。我们在全科医联体内建立综合性医院全科-社区全科联动,实施社区全科医师对基本疾病首诊、综合医院全科医师对全科专业常见疑难问题会诊、特殊疾病进行专科转诊及专科专治;实施双向转诊,无缝对接,充分发挥综合医院全科对社区医疗的指导作用,实现医院与社区全科医疗的高质量和同质化。其基本构架见图1


图1 医联体内全科医学分级诊疗构架


(二)实施全科医学分级诊疗,探索医联体内分级诊疗模式。

1.医疗下沉,指导社区全科医师临床诊疗及技能提升。在已经建立的医疗服务联合体中,由综合性医院高年资主治以上的全科医师,持续性每周1次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临床技能指导,并参与社区全科医疗工作,包括诊间指导、理论授课、临床思维能力及实践技能培训等。同时,医联体内社区全科医师定期来我院参加全科临床查房、病例报告、教学查房、技能训练、读书会和科研会等相关活动,建立以提升全科医生核心能力为重点的双向、互动、交叉紧密型合作。


在医联体内,综合性医院全科医学科作为联系、指导、管理社区全科医疗的纽带,一方面通过全科医学专家下沉社区服务,指导并提高社区全科医师技能水平,同时给社区民众提供优质医疗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全科医学分级诊疗模式的运行,规范、通畅、无缝隙双向转诊,使患者合理分流,使医疗资源得以合理利用,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医疗成本和费用,进一步完善合理的分级诊疗模式。


2.实施医联体内全科医学双向转诊,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实施。针对国内双向转诊无序、无方向的状态,以及一直以"医院"为中心进行分级医疗服务的情况,我院全科医学科建立了全科医学专业双向转诊模式,有效实施了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与社区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即由社区医疗机构将患者转给本院全科医学科,全科评估后在本科室进行全面诊治;部分转入患者经评估后需专科处理者,即与院内相关专科的专家直接联系诊治,治疗期间全科医生全面协调并跟踪。就诊后或病情稳定出院后,联系转诊的社区医师,下转回社区进行连续性随访与管理。建立社区全科-综合性医院全科-专科-全科-社区全科闭合性转诊通路,让患者得到最佳的就医体验、精准的转诊和最佳的治疗,从而有效地促进全科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制度的推行。


主要步骤:①进行全科医生团队培训,统一思想,按照《医院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双向转诊制度》执行;②明确双向转诊原则,确定双向转诊指征,实施患者自愿分级诊治、资源共享和交接式管理;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书,明确双方责任和实施流程,更好更方便地为患者服务;④确定转诊单内容,包括上转转诊单、门诊下转转诊单和住院下转转诊单;⑤根据双向转诊协议和双向转诊流程,做好双向转诊工作;⑥综合性医院全科医学科对下转到社区的主要慢性疾病,按低危、中危、高危进行分层,提出分层随访及干预治疗的建议。双向转诊流程见图2


图2 医联体内全科医学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流程


3.通过云平台,建立全科-社区医疗服务信息化、智能化分级管理模式。我院通过健康云平台,与社区医疗机构进行会诊、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并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创建全科医疗-社区医疗服务智能化管理模式,建立基于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临床数据分析和决策技术的健康管理云平台和智慧医疗信息系统,建立全人、全程管理流程智慧化-区域协同智慧医疗服务平台,充分体现社区首诊、分级诊疗。


4.建立医联体内全科医学分级诊疗综合质量评价体系。全科医疗综合质量是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为规范推进分级诊疗、满足卫生事业发展需求,我们建立了全科医学医联体内的质量评估标准,包括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综合管理指标、业务指标、全人医疗、全程医疗质量等;社区全科医疗评估指标、服务内容、患者满意度、效果评价、卫生经济考核指标等内容,以考核及评价全科医疗质量,促进并提高全科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质量评估体系见图3


图3 医联体内分级诊疗质量评估体系


医联体内实施分级诊疗的初步情况

(一)转诊情况:

1.上转入综合性医院全科医学科情况:

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医联体内首先进行全科会诊、特殊疾病再转专科会诊,之后由社区转入的患者339例,其中男161例,女178例;年龄32~82岁,平均年龄52岁。以症状主诉的临床病例125例,占36.9%;以慢性疾病为主者(包括慢性病共存)188例,占55.4%;急性非传染性疾病26例,占7.7%。其中,慢性疾病中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占25.0%;内分泌疾病占20.8%,呼吸系统疾病占12.8%,感染性疾病占11.2%,消化系统疾病占8.0%,风湿性疾病占16.9%,肿瘤相关疾病占9.0%,其他占6.3%。


2.下转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学科情况:

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医联体内通过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会诊诊治后,经过评估及治疗且病情稳定者,再转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随访的患者287例,无意愿转回及失访患者52例。其中,男136例,女151例;随访患者年龄33~82岁,平均年龄51岁。转入社区的患者,明确诊断者279例,占97.2%;未分化疾病需再跟踪观察者8例,占2.8%。明确诊断者中,慢性病多病共存者153例,占57.1%;各系统疾病者123例,占42.9%。下转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明确诊断的主要疾病(按主诊断统计)及构成比见表1


表1 分级诊疗中下转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疾病类型及构成比

注:横屏或网页版观看效果更佳

主要类别

主要疾病

例数

构成比(%)

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动脉硬化、脑血管病、眩晕等

60

21.51

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炎、支气管扩张等

43

15.41

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疾病、糖尿病、肾上腺疾病、更年期综合征、痛风等

52

18.64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道溃疡、慢性肝病、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胆结石等

26

9.32

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毒性疾病、肠道感染等

18

6.45

风湿性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等

32

11.47

肿瘤性疾病

消化道肿瘤、肺部肿瘤、甲状腺肿瘤等

13

4.66

精神类疾病

焦虑症及/或抑郁症、躁狂症、睡眠障碍等

20

7.17

其他

肾功能异常、贫血、骨关节病等

15

5.38

合计


279

100.00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