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小桔灯网 门户 资讯中心 杂侃天下 查看内容

给IVD讲点实话!!

2025-5-27 15:14| 编辑: 归去来兮| 查看: 317| 评论: 0|来源: 老刘话IVD

摘要: 让我们从医院的检验科现状、医保的态度、厂家三者来分析。
2025年5月,华创证券发布了医疗设备招标数据,在2025年Q1,我国医疗设备招投标规模季度趋势增速为67.5%,其中检验设备招标规模同比增速41.16%,一方面是设备更新推动招标数量的增加,一方面是去年FF力度导至招标的推迟,项目在Q1得到落地。

数据来源:医药经济报,众成医械公众号,华创证券
2025年IQVIA发布第一季度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洞察,其中体外诊断市场规模相较于去年Q1下降3%,中心实验室业务下滑7%,其中免疫赛道下降12%。

一方面是招标数量的增加,新机的设备入院,一方面是业务的下滑,Q1季度的整体暴雷,为什么招标数量和销售数据没有形成有效的正相关,IVD行业究竟发生了什么?
让我们从医院的检验科现状、医保的态度、厂家三者来分析。


检验科的现状到底如何?



一句话:一言难尽
当很多人都开始传播检验科作为医院的赚钱工具的时候,这个时候检验被顶上杠头,实在是委屈的不行,因为一旦成为刺头,第一个找你的不是医院,是医保。
当检验项目从科室必须开,到现在需要向医保解释为什么开的时候,检验科的地位已经从赚钱科室,变成了负担部门。
当DRG/DIP执行落地,利于临床开项目的组合套餐变成一个个需要手动点的时候,检验似乎成了增加临床负担的一件事情。
当需要有临床指证才可以开检验项目,而不是所有人来都可以检测,常规的检测项目检测量需求增加,高端的检测项目在逐渐萎缩。
当合作共建,医共体成为热门话题,检验科逐渐被打包,品牌选择从主任决定变成打包商决定,检验的地位在逐渐被边缘化。
当渠道利润下滑,驻场及操作人员退出,检验科不得不默认回归基本的初心,需要从检验操作员往更高的检验医师进阶。
而这确实都是检验科的现状,这也就导至了新项目难以推广,老项目在解套,临床检测需求减少,检测量在下滑;这些蝴蝶效应,在渠道端、医保端、厂家端都造成了影响,所以我们看Q1的各个厂家情况,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在真实的检验科世界里,这些检测项目目前正在经历这些事情。


医保怎么看检验?



如果大家关注岭北山人的文章,一定能看到,医保的飞行检查,在这两年来非常多,而且很多明确的表明,检验作为重点观察对象。
安徽某医院对大量患者开展传染病四项;重庆某医院将血脂打包进心肌酶谱,作为常规检测;某些医院同时开展CRP和超敏CRP,心衰患者开展BNP以及NT-Pro BNP,造成叠加检测。
某医院将CEA和AFP作为入院常规检测,炎症指标随便开,糖尿病人开NT-Pro BNP,大家一下子觉得,什么时候医保这么专业了?
还是前面说的,医保知道医院是怎么操作和赚钱的,医保就盯着医院这几个事情,拍片赚钱,没问题,那就结果互认,收费下调;检验赚钱,那就看看你怎么赚钱的,为什么这么开,收费给你下调。
国家有的是手段,所以这也就导至了临床的角度,既然你查我,索性我就不开了,病人感冒发烧了,血常规+CRP,什么细胞因子,什么PCT,什么超敏,不开了,与其花时间给医保解释,不如就回归之前。
所以这也导至了检测量的暴跌,之前有套餐的时候,临床老师闭着眼点,现在解套了,反而点自己熟悉的临床项目了,检测量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像常规肿标等项目,大幅度下滑。
医保的态度决定了临床的开单需求;医保的支付决定了你能开哪些项目
所以这就衍生了一个词:含医保量
过去大多数人的想法是把项目入医保,因为纳入医保意味着量会增加,但是目前的医疗环境,含医保量越高,企业越危险,从2024年及2025年Q1的财报来看,含医保量高的企业基本都面临着大幅下滑,反而是在生命科学、科研服务、居家送检等领域有所作为的企业,业绩才是正的增长,这也是我研究财报得到的结论;未来亦是如此:所有涉及含医保的企业,都会面临要么被集采,要么被降价的风险。
做,如嚼糟糠;不做,企业面临利润下滑,现在是两难,唯一支撑起企业做下去的信念是:进口还有几百亿等着我替换,熬过去就好。
我曾经写了很多的建议给到医保局,也感谢医保局有时候给与回应;检验行业确实现在面临着至暗时刻;任何行业都需要一定的利润用于创新,研发;检验也确实不是之前的时代,真正赚钱的不在企业,也不在渠道。如果集采或者继续的价格下跌,可否允许将之前一毛钱购买的流水线,按照出厂价给予补偿,大多数企业还在咬牙坚持,只是因为投入的钱还在里面。


厂家是个什么态度?



卷,疯狂的卷
你1块钱,我就5毛钱,你5毛钱,我就四毛钱,这就是现在检验厂家的现状:没有产品差异化,只比谁价格胆子大。
但凡有一个很火的赛道,那中国厂家必然疯狂涌入,如同现在的AD赛道,真有这么多的检测需求吗?我们比谁都知道,但是还是很卷。
无视专利,疯狂copy;只要有一个好的产品,换着法的给你仿造出来,无视专利,最后的结论就是疯狂内卷,打价格战,上周五部门约谈外卖三巨头,京东美团饿了么,合法经营,公平竞争,本质目的是为了防止内卷,打价格战。
所以不仅仅是检测量的下降,整个价格体系也在下降,这也就导至了需要疯狂的内卷,让设备装机入院,如何让设备入院,那还是价格和品牌,所以行业陷入死循环;因为你不降价,别人会降,你不降你就出局。
这里不给任何的建议,到企业就是市场行为了,但是本质还是上游使用市场决定的,企业疯狂的内卷的结果就是:要么卷死别人,要么被别人卷死,所有人都知道结局,但大多数人的想法永远是:为什么我不是最后一个胜利者呢。


从数据来看,什么时候行业能恢复正常



从2022年到2025年的招标情况来看,整体的中标情况在逐渐走向回暖,如第一章所说,招标数量增加了40%,其中中标金额1-4月份相较于2024年增加了8亿左右,不管是从招标数量还是招标金额上,2025年相较于2024年均有小幅增加。

检验行业是机+试剂的关系,从设备的招标数量,至少可以推演后面的试剂基本情况,毕竟设备买了不是吃灰的。让我们继续来分析分析一些设备的中标情况。
从2022年到2024年,分子检测设备的中标在2022年达到顶峰,其中标金额也在2023年开始逐渐下降,就目前而言,分子设备类招标基本处于尾声,在疫情期间已经大幅度饱和,现在企业做的是如何将这些设备利用起来。

生化免疫设备类其实一直处于稳定增长,从2022年到2024年,生化免疫类设备的中标情况,每年稳定在10%-20%的增长,得益于这些设备的增长,大家在2022年到2024年的业绩整体是趋于增长。这里的不同点在于,免疫分析仪的中标金额和数量是成正比的,而生化从2023年开始中标数量和中标金额不成正比,说明可能在2023年之前以进口为主,后面以国产设备为主,设备单价下降。(这里有点疑问,因为生化集采下降,理论上仪器单价应该增加,厂家和渠道可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还在低价入院)

这里面中标增速最快的是质谱设备,从2023年到2024年,中标数量增加60%以上,这两年新兴赛道上,质谱属于一骑绝尘。血常规中规中矩,中标数量和中标金额均稳定增长,设备单价保持稳定。

分析了这么多,那么IVD行业什么时候业绩能变好呢?
从招标数量上来看,确实在稳定增加,2024年也相较于2023年数量增加,业绩增加,这个呈现正向关系,业绩的反映和设备的入院有滞后性,比如虽然中标,但是设备可能1-3个月内才会安装,一季度和二季度的中标增加,会在三季度呈现出来,所以预测是三季度有可能变好,但是这里有一些变量进口的替代速度和集采的实施进度以及医保的态度。
如果装机的速度远高于集采降价带来的销量下降,有可能可以弥补这部分的业绩GAP的;医保对于未来检验的定位,医院对于检验科未来的定位是否要发生改变,这个也决定了行业的未来走向。但是有一些事确定性的东西:那就是这些因素都不是行业可控的,这或许才是行业焦虑的本质原因。
当然不管是企业,还是渠道商,还是医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在寻找破局之法,渠道在探索转型之路,医院在寻觅合规之道,各自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努力着。
我们无法精准预测行业的发展,我们也无法阻挡医保的改革列车的车轮,我们能做的仅仅只有积极的学习,防止被淘汰;有的企业跨界和药企做更深的联动,做诊疗一体化,有的企业在消费医疗做的风生水起,有的渠道在做IVD之外的第二增长曲线,有的渠道走向高质量合规发展,帮助医院赋能,如果你也有此困惑,不妨走出去,看一看,听一听;想,都是问题;做,至少在改变。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