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GS和mNGS都是以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基础,辅助诊断病原微生物的技术手段,但二者在检测范围、检测成本、检测性能等方面存在差异,表1 共识1 相对于mNGS,tNGS具有靶向性、测序数据量要求低、生信分析难度低、检测范围窄、检测成本低、灵敏度高、检测周期短的特点。 90%以上mNGS阳性检出病原微生物种类不超过200种,而tNGS的检测范围主要针对常见、致病相对明确的100~300种病原微生物,可满足大部分感染性疾病诊疗需求。 与mNGS相比tNGS也有局限性:仅覆盖已知病原体,可能漏检罕见菌。具体开展病原微生物检测种类受所在实验室开展项目限制。 共识2 疑似血流感染,建议抗菌药物使用前、抗菌药物疗效差、停用抗菌药物24 h后或下次用药前同步送检tNGS和血培养。 共识3 疑似呼吸系统感染,常规用药效果不佳,3 d内病原学检测阴性或重症感染时,推荐送检tNGS。 共识4 疑似tNGS检测范围内特殊病原体感染(如螺旋体、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分枝杆菌等)且病情进展快或病程长的患者,免疫抑制、合并基础疾病、反复呼吸系统感染等病情危重者,有临床症状、影像表现或者血清学表现但规范抗感染治疗无效者,推荐送检tNGS。 共识5 疑似罕见或新发病原感染,不在tNGS检测范围内,推荐mNGS检测。无法获得优质样本时,不建议送检mNGS或tNGS。 共识6 疑似泌尿系统感染,推荐优先采用尿培养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当尿培养阴性或无法明确病原体时,如果有特殊病原体感染史或暴露因素等,推荐采用靶向PCR;如果无病原体怀疑方向时,推荐送检尿tNGS。 共识7 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若3 d内未明确感染病原体且抗感染经验性治疗无效,推荐送检脑脊液tNGS。 共识8 疑似tNGS检测范围内特殊病原体(隐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且病势迅疾或迁延感染患者,建议送检tNGS。 共识9 疑似局灶性感染,3 d内常规病原学检测阴性,经验性用药治疗效果不佳,或疑似检测范围内特殊病原体且病势迅疾或迁延者,推荐送检tNGS。 共识10 疑似其他感染,无法明确感染源,或病情持续进展及抗感染治疗无效,推荐送检tNGS。对于复杂感染、多重感染需判断主要病原体,以及明确急、危、重症患者感染源时,建议首选mNGS。 所有样本采集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同时尽量在抗微生物药物首次或下一次使用前采集标本,及时送检。此外,无菌操作仍有可能引入其他非目标微生物的核酸,尤其是采样部位的定植微生物。为保障检测质量,需根据感染类型规范送检 。 共识11 根据不同感染类型,推荐不同样本类型和采集容器,并按不同的采集时机、采集要点、样本量要求、保存和运输条件规范送检,样本采集规范参考宏基因组检测或常规微生物采集要求。 共识12到共识20(省略,见《靶向二代测序在感染性疾病诊疗中的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2025》 样本保存和转运 样本收集要求: 1.血液样本:3-5mL(EDTA抗凝管/游离DNA保存管) 2.脑脊液样本:大于1 mL(避免离心损失病原体,无菌离心管)。 3.新鲜组织样本:大于50mg组织保存液(如RNAlater) 4.石蜡组织样本:每张切片面积大于25mm²,10-20张切片 样本处理及保存方法: 1.血液样本 全血2-8℃保存不超过4小时,采血后4小时内完成血浆分离,-80℃保存,专用保存液(如DNA/RNA Shield)可稳定核酸72小时;游离DNA -20℃保存,使用游离DNA保存管,并避免反复冻融 2.脑脊液样本 脑脊液2-8℃保存不超过4小时,-20℃保存不超过1周,检测时间长于1周的样本需-80℃保存,并避免反复冻融 3.新鲜组织样本 新鲜组织离体30分钟内置于组织保存液中(如RNAlater) 4.石蜡组织样本 室温避光保存,但需注意核酸降解(建议1年内检测) (眼内液检测、保存及转运方式下一期详细说明) 正式报告中,致病、条件致病和定植/微生态微生物是基于特定样本类型中病原体的致病性进行分级,具体是否为病原体,需综合临床情况进行判断。 共识21 致病性微生物,建议考虑为病原体。条件致病微生物,建议结合免疫状态、宿主因素、理化指标、影像特征、用药史、治疗效果、传统微生物检测结果等,综合判断是否为病原体。 共识22 定植或微生态微生物,一般不考虑为病原体;如为免疫抑制或与其他微生物检测结果一致或与临床诊断相符,建议作为病原体依据之一。 共识23
图文:张培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靶向二代测序在感染性疾病诊疗中的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