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约20家公司获得NMPA二类注册证,涉及血液和尿液,10个左右生物标志物,五种方法学,为什么AD检测如此火爆? 2024年AD检测的风口形成,主要由以下5个方面推动: 国家政策牵引 脑健康大会上,卫健委明确指出2024年我国正式进入中度老年化社会。60岁以上人群占比20%,近3亿,势必国家对老年保健、银发经济会越来越重视。 从国家卫健委到各省卫健委,2023年到2025 年陆续出台开展老年痴呆防治通知,地区需要结合实际开展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转诊和干预服务,提高老年痴呆就诊率,实现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临床需求暴增 老年痴呆中AD占比超过60%,目前中国AD确诊近1000万,MCI约4000万。根据发布数据,MCI阶段就诊率据低于10%。 AD照护与疾病带来的经济成本高(约10-15万),庞大的患者群体基数带来了巨大的检测需求。 大众对AD预防和早期筛查意识不断增强,主动做AD 检测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多。 药物研发突破 2024年1 月,仑卡奈单抗获国家药监局批准,12月,多奈单抗成为第二款在中国获批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DMT的药物适用范围严格,特别是用于治疗由AD引起的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痴呆。 早期使用效果更有价值,及早按下暂停键。 指南共识更新 国内外专家共识密集发布。美国NIA-AA 于2024年7月发布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和分期的修订标准(2024年)》首次明确血液标志物的临床价值,突出强调p-tau217的价值。 一年内,在国内陆续出台了8篇相关共识指南,规范AD的诊断与治疗流程,这个在行业内少见的。 创新项目需求 常规项目集采,临床刚需而且带有体检属性的创新项目势必是其中一条破局之路。 目前AD获证产品以血检为主,血检的难点在哪里? AD血检的难点,主要在于AD血液生物标志物蛋白本身的复杂多样性,血液中低浓度与目前检测技术精度不匹配,并且临床存在疾病共病等影响,临床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复杂多样性 主要体现在AD 的病理过程中多种生物标志物,比如不同形式的Aβ(如 Aβ40、Aβ42 等)仅有1-2氨基酸的差异;磷酸化tau 蛋白(如 p - tau181、217 ,231,205)需要对单位点磷酸化特异性识别(有其他80多个磷酸化位点干扰 )。 低浓度 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血液生物标志物在血液中的含量可能仅有0.2-0.5pg/mL级别。如此低的浓度对于检测技术的灵敏度要求极高,目前许多常规检测方法很难精准地捕捉到这些微量标志物。 共病 山东省立杜老师的数据:多数 AD 患者至少同时患有2种其他疾病,这些共病会对血液标志物产生什么影响,临床应用指导需要更多中心的研究的投入。 AD血检广泛应用,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AD血检如要广泛应用,着重需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AD就诊观念转变 正常老化和老糊涂不能混为一谈,从有症状去医院治疗到主观认知上记忆减退,及时关注和就诊需要临床开展大众科普教育,其实目前很多医院比如宣武医院韩老师都在采用短视频这种更广为传播的方式进行科普。 AD血液生物标记物检测的标准化 包括检测样本类型(用血清,血浆)、样本保存方式、检测结果解读与不同场景、不同人群参考体系的建立等。 血检后的健康管理与干预方式 对健康人群进行科普教育,对低风险人群提供干预方式推荐,对高风险人群提供治疗方案,建立随访管理和转诊路径等等,都是血检后带给临床无法避免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看待AD血液标志物的几种不同检测技术——酶联免疫、免疫层析、化学发光、单分子免疫、流式荧光、质谱,评价标准是什么? 首先,AD诊断一定是多模态组合的:血液,脑脊液,影像,量表,还有目前很多新型的比如眼动等各种方法,同时血液诊断不同的检验技术都有该平台适用的应用场景。 回归到AD血液标志物检测的需求和应用来看,主要在早期筛查和临床诊断,早期阶段部分也会用于科学研究。不管什么技术或者方法学,临床评价标准的基本要求主要看两个方面: 临床符合率 血液检测结果与PET或者临床诊断符合率是否一致是关键。 当然,灵敏度很重要,建立在不同平台建立健康人参考区间的灵敏度才有临床诊断的价值。 检测稳定性、自动化和成本 检测技术是否稳定,操作流程是否简单,是否引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检测成本是否能触达更大的潜在人群。 具体到酶联免疫、免疫层析、化学发光、单分子免疫、微球流式、质谱这几种技术平台—— 酶联免疫(ELISA)和免疫层析:刚刚提到AD 血液标志物的含量低,两个平台灵敏度和准确性有限,对于早期AD 患者血液中细微的标志物变化很难提供精准的信息。 单分子免疫、质谱和微球流式:平台灵敏度高,局限在于标准单分子对仪器成本和操作技术要求极高,样本前处理复杂,检测通量相对较低,这些因素限制了它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但是在科研研究领域却是很好的早期研究手段,两平台本身就是为科研中发现更多标志物设计,更换抗体即可检测不同项目, 化学发光平台:其检测下限一般达到pg/mL 级别,需要更高的灵敏度,就会对核心原料(抗原抗体)提出更高要求。在突破抗体原料难题后,发光平台未来在临床推广普及过程中一定是AD血检平台的最优选。目前国际诊断巨头罗氏和希森美康、富士也都在发光平台布局AD血检产品。 诺唯赞公司目前在AD检测方面的产品? 诺唯赞公司自2019年开始就进行了AD血检产品的立项,我们本身具备仪器平台开发和关键核心原料开发能力。 对于AD产品的开发,我们做过不同平台的摸索。首先要能达到高灵敏的要求,我们排除了酶免和荧光层析平台。单分子,微球流式,酶免和质谱这几种方法,从灵敏度上来看确实有优势,但是这两个平台本身为科研发现更多标志物设计,在临床应用中无法实现临床检测批量化。要兼顾自动化和高通量的需求,化学发光平台无疑是最佳选型。 同时,我们以原料开发平台为基础,实时跟踪AD诊疗进展和生物标志物变化。比如p-tau 217是最新确认的最佳磷酸化tau蛋白标志物,我们及早布局,最早也是目前唯一获证的。 我们基于化学发光平台的6个标志物,24年6月获证,8月份发布上市,目前已经实现三级以上医院装机超过100家,提单超过150家。纳入全国共13家头部医院AβPET样本300多例,数据临床一致性高,终端高度认可。 诺唯赞AD高灵敏血检方案,包含p-tau217独家产品,试剂灵敏度可高达0.5pg/ml。在检测标准化上,我们推荐采用EDTA血浆鲜样进行检测,保证检测结果真实性。搭载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可满足240t/h的检测通量。 展望一下AD检测的未来发展? 关于AD的检测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向来看:血液检测、影像学检测、基因检测以及人工智能技术。 首先,血液检测,随着血液生物标志物不同种类研究与组合优化,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AD 的病理生理过程,进一步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检测技术的灵敏度会进一步突破,同时检测成本也有望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规模化应用而逐渐降低,应用场景逐渐清晰,使更多患者能够受益。 影像学与基因检测方面,PET、MRI技术进一步发展,AD 相关基因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助于更清晰地观察脑部功能和结构变化的细节,发现更多与AD 发病风险相关的基因变异,为AD 的遗传风险评估提供更全面的依据。 影像和基因检测与血液标志物检测等联合应用,结合临床症状通过AI技术,实现多模态数据的融合分析实现多模态成像诊断综合分析, AD 的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更全面、精准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