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检惊魂72小时—— 一名管代的日记Day 1: 星期二 晴 ➡️ 🌩️ 上午 9:15 天气好得不像话。我刚泡好一杯咖啡,正准备和生产部老李开个周会,讨论一下新设备的验证方案。前台小妹的内线电话突然响了,声音有点抖:“王哥,市局和省里的老师来了,在门口,说要检查。” 我心里“咯噔”一下。虽然天天把“飞检”挂在嘴边吓唬自己,但真来了,还是像被一盆冰水从头浇到脚。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个念头:现场怎么样?记录都齐全吗?最近有没有什么没关闭的CAPA? 上午 9:30 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我一边让行政安排接待会议室,一边用最快速度在管理层微信群里发了条信息:“飞检已到,按一级预案执行,各部门负责人即刻待命。” 手机瞬间被“收到”刷屏。 在会议室见到两位检查老师,表情严肃但礼貌。出示证件、检查通知后,言简意赅:“我们先看库房和生产车间。” 上午 10:00 - 下午 4:00 “战场”巡视开始了。这两位老师绝对是高手,眼光毒辣,直击要害。 原材料库: 随机抽了一个批号的原料,要求从供应商资质、采购订单、入库验收记录、检验报告单(COA),一直到领用记录,进行全程追溯(Traceability)。幸亏我们的系统还算给力,但翻找纸质记录时,还是发现一份入库单签名有点潦草,被老师指出来要求确认。 洁净车间: 在更衣室,老师特意摸了摸消防柜的顶部——这是卫生死角的死角!还好我们的清洁SOP里涵盖了这一点,并且有记录。冷汗差点下来。 工序现场: 老师驻足在一台关键设备前,操作员正熟练地作业。老师突然问:“这个参数的设定依据是什么?如果超出警戒限,你的处理流程是什么?”小伙子对答如流,还主动出示了上岗培训记录。我心里暗暗给他竖了个大拇指。 实验室: 抽查了一台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的校准记录和使用日志,重点关注了偏差和OOS(超标结果)的处理流程。QA主管对答如流,展现出了专业素养。
下午 5:30 第一天结束。召开紧急内部会议,气氛凝重。老师们发现了几个轻微不符合项,比如个别区域标识不清、一份设备维护记录填写不规范。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出了一份“补充材料清单”,明天要看设计开发文档和全部供应商评审记录。 今晚,注定是个不眠夜。我和研发、采购、质量的同事必须连夜把资料梳理清晰,准备迎战明天的“文档大战”。
Day 2: 星期三 阴 全天 今天是“文档日”。会议室变成了临时档案室。 老师们看的不是文件,是“脉络”。他们抽了一个我们销量最大的产品,要求从设计输入开始,到设计输出、验证、确认、转换、乃至上市后的反馈和变更, 整个生命周期所有文档都要环环相扣。 我们几个人就像寻宝一样,在浩如烟海的文档和电子系统中寻找一份份证据。过程煎熬,但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我们质量体系的一次彻底“体检”。我发现了一些平时被忽略的细节问题,默默记下,这都是日后必须改进的地方。 老师们极其严谨,对一个日期、一个签名、一个文件编号的逻辑关系都追问到底。筋疲力尽,但心服口服。
Day 3: 星期四 多云转晴 上午 最后半天,主要是管理层访谈和总结会议。 老师和我及总经理进行了深入交流。问题很尖锐: 总经理的回答很给力,充分体现了“质量第一”的企业文化,让我倍感欣慰。 下午 2:00 末次会议。 心脏都快跳到嗓子眼了。 老师首先肯定了我们的整体水平,认为质量体系是有效运行的,员工质量意识不错。然后,宣读了《现场检查报告》,列出了几项一般不符合项(都是前两天发现的具体问题,如记录不规范、标识不清等),没有发现严重缺陷项! 要求我们在15个工作日内提交详细的整改报告和证据材料。 长舒一口气!虽然不是零缺陷,但已是万幸。送走老师后,整个团队都瘫坐在椅子上,相视苦笑,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深夜 回顾这惊心动魄的三天,感触良多: 飞检不是末日审判,而是一次严格的“免费培训”。老师指出的问题,恰恰是我们自己视而不见的漏洞。 功夫在平时。临时抱佛脚绝对没用。只有每一天、每一个人都严格按照体系要求做事,才能经得起这种突击检查。 团队的力量。这不是管代一个人的战斗,是研发、生产、质量、采购所有部门通力协作的结果。
明天,就要立刻启动整改会议了。这场“飞检”大战结束了,但质量守护的战争,永远都在进行中。 声明:本文为转载/整理,仅供分享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