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方法介绍 ●2.1基于后果逆向扩散法的风险指标体系
针对空间尺度较小区域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价,为确保风险指标体系具有独立性、涵盖性和代表性,采用后果逆向扩散法对风险指标进行梳理(见图1)。在自然灾害系统中,短历时强降雨是山洪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选取年暴雨天数、年最大1 h 暴雨量均值和年最大6 h 暴雨量均值作为致灾指标;高程较低、地形变化较小的区域更容易发生山洪灾害,为综合反映地表单元的陡缓程度,选取高程、坡度和汇流路径比降作为孕灾环境指标。在社会灾害系统中,人类活动、GDP 密度会对山洪灾害的时空分布产生一定影响[9],此外,在土地利用类型中,相比林地和草地,耕地的不透水率较小,耕地面积占比也会影响洪水的发生,因此选取河道两侧人口密度、耕地面积占比和GDP 密度作为承灾体指标。
通过随机森林模型计算得到各风险指标对林州市山洪灾害发生的重要程度(见图4),可以看出,年暴雨天数、年最大1 h 暴雨量均值、汇流路径比降和GDP密度是对林州市山洪灾害发生影响较小的因素,相对而言,年最大6 h 暴雨量均值、河道两侧人口密度、坡度、高程和耕地面积占比的平均基尼减小值占比之和达65.04%,可知这5 个风险指标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主要原因如下:林州市背靠太行山脉,太行山脉的海拔整体较高,林州市以东属于平原地区,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耕地面积占比和人口密度差异较大,同时耕地的不透水率小于林地和草地,耕地面积占比会影响洪水的发生,因此河道两侧人口密度和耕地面积占比在林州市的山洪灾害风险评价中起到了较关键的作用。高程和坡度代表了地形起伏情况,林州市地处山区,山高坡陡,遇较大降雨时山洪暴发,洪水流速较快,冲刷力强、破坏性大,因此高程和坡度的影响较大。山洪灾害往往由短历时的强降雨引发,对于空间尺度较小的区域,年最大6 h 暴雨量均值也具有较为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