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 荧光的猝灭 a 在猝灭过程中,受激电子的能量在回到其地相时不会透光,而是转移到另一个荧光体上。当猝灭剂(Q)和受体/荧光剂(F)在其附近(0.1纳米)时,猝灭是最有效的,这取决于F/Q的组合以及猝灭剂吸收和报告基团/荧光剂的发射之间的高度光谱重叠。 b 在大多数形式的猝灭中,主要是发生所谓的FRET猝灭。由于几种弱的非共价相互作用,F和Q会在对方附近出现,也称为碰撞猝灭。当两者处于正确的方向和相互之间的距离时就会发生猝灭。F和Q之间的强疏水芳香基团在其他F和Q的组合中出现,如支持信标结构(也见图4)。此外,这两个分子之间的静态耦合和变化的吸收光谱也会发生,这被称为:静态猝灭(这种相互作用对温度和溶剂更敏感)。在实践中,这两种形式的组合经常出现。作为比较,两个后续分子之间的距离是0.34纳米。10个核苷酸之间的距离正好是34埃(dsDNA的螺旋结构中的一个扭曲)。
图2 | 用水解探针猝灭 一旦带有分离核苷酸的荧光标签在自由溶液中释放,就会开始发出荧光。猝灭剂也处于隔离状态,但与荧光色素的距离太大,无法猝灭荧光 a 5′-氟色素(F)、MGB(三肽)、猝灭剂(Q)和间隔物的分子组织都在寡聚物的3′端。图2b中概述了连接体。 b 连接在连接体上的荧光色素(F)的分子组织,通过在寡核苷酸的5′端加入胞嘧啶-dUTP。 c 实时PCR中5′-核酸酶活性的原理。靶点变性后,引物和水解探针都会与其中一条DNA链杂交。探针的设计方式是使其比引物更快速有效地杂交。探针必须对扩增物有很高的特异性。探针的位置在靶点的5′端附近。水解探针在溶液中,由于附着在探针上的非荧光猝灭剂(Q)的猝灭作用,不会自动发亮。一旦寡核苷酸与靶点序列完全退火,DNA的合成就从引物(和探针)的3′端开始。当酶遇到水解探针时,聚合酶的5′-3′-外切酶域将变得活跃,并逐个碱基地去除探针。在这个过程中,DNA的合成继续进行。
图4 | 分子信标 分子信标的主要结构和示意图显示了荧光剂(F:EDANS)和猝灭剂(Q:DABCYL)。BHQ和Cy3的结构式。 a 分子信标的例子。分子的3′和5′侧的垂直线表示互补发夹区。 b 经典的分子信标。间隔物在寡核苷酸的5′或3′端一侧耦合,另一侧是荧光染料(F)或猝灭剂(Q)。间隔物由一定长度的碳水化合物组成,以获得彼此之间的紧密接触,达到最佳的猝灭效果。 c 分子信标的示意性概述。用于靶点杂交的互补碱基形成一个环形结构(发夹)。 d 带有额外核苷酸间隔物的荧光色素的位置概述,以改变FAM或TAMRA与BHQ猝灭剂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