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本文的主题不是雷酸金(Gold fulminate)。
炼金术士们很早就知道王水可以溶解金,但他们用的制备方法肯定不同于现代,因为王水的发现比盐酸早约两百年。当时炼金术士将氯化铵加入浓硝酸中得到王水。这样王水中就含有一些杂质铵根离子,但不会影响溶金反应,直到后来有人向制得的氯金酸加入碳酸钠“碱化”时,发现析出了黑色沉淀。这种沉淀一旦被干燥,就极易爆炸,只要用物体轻轻一碰或稍加热,就猛烈爆炸,发出巨响,产生紫色烟雾(现在我们知道其中含有胶体金颗粒[1]),著名化学家Berzelius在1807年研究此物质时被炸伤,玻璃碎片打穿了他的左手,还伤了他的眼睛,几个月后他才重见光明。[2]这种爆炸物就是雷金(Fulminating gold)。
雷金这种又昂贵又易爆的物质吸引了化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对比实验发现,如果王水中不含有铵根离子,加入碳酸钠不会生成雷金,而是产生 \mathrm{Au_2O_3\cdot xH_2O} 沉淀(碱过量又溶解为 \mathrm{[Au(OH)_4]^-} )。但是用氨水碱化氯金酸,就产生雷金。元素分析也证实了雷金中含有 \mathrm{N} 元素(爆炸时生成的气体主要是 \mathrm{N_2} )。
然而雷金的结构却难以明确。Friedrich Raschig发现雷金并非单一化合物,而是混合物,他提出了 \mathrm{HN=Au-NH_2} 与 \mathrm{HN=Au-Cl} 两个结构,认为氨基和亚氨基配体是爆炸性的根源。他的假设过于武断了,也没有考虑到雷金还含有 \mathrm{O} 元素。
时间来到20世纪,Ernst Weitz用当时最先进的元素分析手段,得到了关于雷金的更多组成信息。他认为雷金是 \mathrm{[Cl(NH_2)Au]_2NH} 和 \mathrm{Au_2O_3\cdot 3NH_3} 的混合物。此结论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爆炸的雷金,紫色的金胶体烟雾
雷金的制备方法很多。几乎只要同时存在 \mathrm{Au^{III}} 配合物和 \mathrm{NH_3} ,就能生成雷金。纯粹的 \mathrm{[Au(NH_3)_4]^{3+}} 反而不好制备,需要严格控制 pH ,而且只能用 \mathrm{NO_3^-} 作抗衡离子。
\mathrm{HAuCl_4+5NH_3(g.)+3NH_4NO_3(conc. aq.)==[Au(NH_3)_4](NO_3)_3+4NH_4Cl}
\mathrm{[Au(NH_3)_4](NO_3)_3+H_2O+NH_4Cl==FulminatingGold}
随着制备条件不同,雷金的组成差异也相当大。制备时溶液 pH 越高,雷金的 \mathrm{N} 、 \mathrm{O} 含量就越高, \mathrm{Cl} 含量就越低。[3]振动光谱也给出了存在 \mathrm{\mu-NH_2} 和 \mathrm{\mu_3-NH} 桥配体的证据。[4]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可以研究非晶态物质)的测量结果说明 \mathrm{Au} 只与 \mathrm{N} 键连,形成平面 \mathrm{[AuN_4]} 配位环境。[5]
但无论如何,雷金基本上可以确定为从 \mathrm{[Au(NH_3)_4]^{3+}} 一路缩合到 \mathrm{AuN} 的过程中的某个中间状态,具有多聚的无定形混合物特征。
参考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0316-0
- ^M. Speter, Nitrocellulose, 1930, 1, 128
- ^E. Weitz, Justus Liebigs Ann. Chem., 1915, 410, 117
- ^H.-N. Adams, PhD thesis, Tübingen, 1985
- ^J. Psilitelis, PhD thesis, Tübingen, 1999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7005310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