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桔
金币
威望
贡献
回帖0
精华
在线时间 小时
|
2025年5月,全球首例 “完全个性化基因编辑治疗”取得关键突破,一个带有天生基因缺陷,很有可能活不过一岁的婴儿,他的命运因此得以改变。

Hi,我是李旭
有一种叫做CPS1缺乏症的罕见遗传病,发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一,但非常不幸的是,一个叫做马尔多恩(KJ Muldoon)的新生儿,从他的爸爸和妈妈身上分别得到了一个突变基因,成为了仅有百万分之一可能的 CPS1缺乏症患者。
由于身体里的CPS1蛋白缺乏活力,马尔多恩肝脏里的 “解毒工厂” 完全不起作用,血液中的氨越积越多,随时会像毒药一样不断侵蚀大脑和肝脏。出生第二天,他就陷入嗜睡、呼吸困难的危机,只能暂时靠降氨药物,勉强维持生命。而想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要熬到一岁以后进行肝脏移植。但考虑到马尔多恩的身体情况,主治医生认为。他根本不可能等到那一天。
关键时刻,基因编辑技术像一束光劈开了黑暗。费城儿童医院的团队用 7 天完成基因测序,锁定了致病突变,随后,他们设计了一把精准的 “分子剪刀”——CRISPR-Cas9 碱基编辑器,然后用脂质纳米颗粒把它包起来,像配送快递一样通过静脉直接送达肝脏细胞,最终精准修改致病基因。
从研发到临床,跨国团队仅用 6 个月就完成了 “不可能的任务”:FDA 特批紧急通道,生物公司无偿提供技术,科学家在小鼠和猴子模型中反复验证安全。2025 年 2 月到 4 月,小马尔多恩接受了三剂治疗,如今他的血氨水平恢复正常,身体功能和发育状况良好,医生也认为“初步结果令人鼓舞”。
这项技术的神奇之处,在于“一人一药”的精准治疗:传统药物是 “批量生产”,而小马尔多恩的疗法从基因测序、编辑工具设计到递送系统,全都是为他独一无二的基因突变量身定制的。打个比方,就像给一把生锈的锁配一把精准的钥匙,既修复了问题,又不影响其他基因。更重要的是,这次编辑的是肝脏细胞,不涉及生殖细胞,不会遗传给后代,和当年引发争议的胚胎基因编辑有着本质区别 —— 它是 “救命的手术刀”,不是 “设计生命的画笔”。
但在欢呼技术突破的同时,争议依然存在。
首先是成本:这种定制化疗法需要整合基因测序、分子设计、动物实验等多环节资源,研发和治疗成本暂时还维持在200万美元以上的极高水平,未来如何让更多罕见病患者用得起并因此受益,暂时还找不到解决方法?
其次是长期安全性:虽然目前没发现严重副作用,但基因编辑的脱靶效应、潜在致癌性,需要至少 15 年的随访观察。正如主治医生所说:“我们为生命争取了时间,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没有科技的人文可能是愚昧的,但没有人文的科技一定是危险的。
小马尔多恩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科技的 “双重面孔”:一边是 CRISPR 技术的突破,让不可能的治疗成为可能;另一边是伦理的警戒线 —— 从 FDA 的快速审批到学术界的谨慎发声,每一步都在提醒我们:科技可以快,但对生命的敬畏必须慢。当科学家用 6 个月跑完传统十年的研发路,他们始终带着如履薄冰的谨慎;当资本和机构为罕见病患儿破例协作,背后是 “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 的人文底色。
我相信,小马尔多恩的的故事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他让3.5亿罕见病患者有了新的期待。但是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让这种“定制化”不变成“特权化”,如何用科技的速度,追上生命的尊严?
科技的刀刃越锋利,握刀的手就越需要稳定。愿未来的日子里,每一次对生命密码的修改,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让每个患者的眼睛里,都能映出科技与文明共同编织的希望。
我是李旭,陪您解读科学奥秘。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190828757837492376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