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223|回复: 5

人的细胞一直在更换,当它完全更换一遍后,我还是我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4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人的细胞都是在不断更换的,吃进去东西会变成自己,排出去的也曾是自己的一部分,会不会过去的自己早就被排出去了,已经彻底凉透了,现在的自己只是曾经桌子上的食物,那么现在的我是不是就不是过去的我了,是不是意味着未来会有另一个我拿我的工资,亲我的老婆,还打我的娃?

老夫现在慌的一笔。。。。

原文地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3957583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4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哲学题目,所以更多应该从哲学视角来分析,我浅显易懂地举俩例子,大家就不会惊慌了。
所有读哲学的,都会知道柏拉图。
柏拉图的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理念论,普通意义上的理念论是认为桌子的概念是不朽的,永恒的,而实体的桌子会损坏,所以概念比现实之物重要。对人来说,人分为灵魂和肉体,灵魂不朽可转生,而肉体会死亡腐烂,灵魂是人的本质,灵魂同一,则人不变。
所以,如果你的灵魂还和以前一样有趣、善良,不管细胞怎么变,你还是你。
笛卡尔有个心物二元论。
笛卡尔认为人的头脑里有个小人,可以指挥身体干这干那,而小人和一般身体的组织是不一样的,一般我们称之为心灵。心灵主宰人的认识能力,人的认识能力也就是人的理性决定了人之为人是啥样的。而理性能力由先天的范畴运作而成,所以理性不怎么变,人也就不怎么变,和细胞变化没多少关系。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天生是和人生活在一起的,离开其他人谈自己都是虾扯,虽然鸡汤文天天告诉我们要做自己,但其实更重要的是“他人”。
只要其他人认为你还是你,不管细胞翻新多少,都是问题不大的,大可不必焦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4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题归根结底还是”自我意识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哲学题。
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观点:
1。意识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属性,物质决定了意识,意识依附于确定的物质之上。


这大约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但是这种理论有一个致命弱点:物质是可分的,而意识似乎是不可分的。
所以是哪些物质组成了意识呢?是包括头,手、心、脚的全部身体,还是只是大脑?
现代科学认为大脑是意识的承载体。
但是大脑切除一部分人仍然可以活着,说明意识不需要全部的大脑来承载。


那么问题来了,失去一部分大脑的你还是你吗?
如果意识依附于物质(大脑),那么当部分脑细胞更新之后,你还是你吗?这就是提问者疑惑的问题。
其实提问者没有细想,何必等“细胞全部更换一遍”呢?如果全部更换了细胞就不是你了,那更换了100%-1的细胞应该也不是你了(毕竟你的大脑随时都有细胞死亡的),推而广之,更换了100%-2。。。。99%,98%,97%。。。。。1%,  0%+1细胞的你也不是你了。
(好吧,忒修斯之船悖论虽迟但到)
这就限入不可知论了,你随时在变,现在的你不是一秒钟前的你,你老婆也不是一秒种前的老婆,你儿子也不是一秒钟前的儿子。
既然他们都在变,她们明天可能就不是她们了,你又何必焦虑于明天、明年呵护她们的是不是你呢?
物质决定意识论的致命弱点在于,我们常识认为我们的意识是不可分割的,从时间上来说,我们难以接受明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从空间上来说,我们也难以接受自我意识可以分裂为两半四半八半。。。(这与精神分裂症似乎不是一回事)。但构成意识的物质(大脑)却可以分割的,这就造成了逻辑认知上的混乱。
2。灵魂说。认为意识是独立于我们通常定义上的物质之外的另一种存在。
这是一种朴素的唯心论,但它从逻辑上来说并没有致命的漏洞,也很难通过科学研究来证伪。
它符合我们对自我的唯一性、重要性、确定性的认识,还能减缓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是个非常好用的理论,所以毫不意外地,从远古到现代,相当多的人相信灵魂说。
如果按照灵魂说,提问者不需要担心你会变成另一个你,灵魂不随细胞的更新而变,这决定了只有一个你。
但灵魂说的最大缺点是无法验证,且与现代科学的理论体系格格不入。
有好事者曾经宣称:“通过对死亡前后的人的称重,得到灵魂的重量是21克”,这个是地摊文学的最爱。但这个结论显然不太可能经得起实验的验证,实验者要么是骗子,要么是一厢情愿地把不明原因导致的误差归结为灵魂的重量了。
如果灵魂真的存在,那么它一定是另一种我们完全不了解的物质,而不是满足万有引力规律的普通物质,不然,没有理由到现在还没有被观测和证实。
它能与大脑的神经细胞建立神奇的联结,通过神经脉冲控制身体。
既然我们猜测宇宙中存在着大量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但参与引力相互作用的暗物质,我们似乎也不能排除宇宙中可能会有不参与任何已知相互作用的特殊物质。
人类认识到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也没多少年,谁又能保证就一定不存在人类完全不了解的第五相互作用力呢?也许灵魂正是通过这第五相互作用力控制人体的。
当然,对科学研究来说完全可以当它不存在,我们无法去研究一个我们完全触碰不到,都不知道它到底存不存在的东西。
从哲学角度来说,不能排除这样一个可能性的存在。
3。生命是一种具有自我复制机制的“物质运动模式”。
这是 @赵泠 的观点,大约也是多数科学家的观点。
这是对一种现象的总结,所以你不能说它是错的。
这个观点的问题是,按照这个定义,生命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是十分可疑的。
从技术上,我们完全可以造出具有完全自我复制能力的机器人,如果我们给这些机器人加上情感和外形仿真功能,他们看起来确实象是生命。
但是,如果我们不给它们加上这些呢, 我们让它们表现得完全就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呢?
我们还会觉得它们是生命体吗?
以上的疑惑并不重要,毕竟它只是一个定义问题。
但是,它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啊,你没有说明“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换了脑细胞的我还是不是我。
如果以“生命是一种运动模式”为出发点探讨开去,去尝试解决题主的疑惑,就会发现一个让人惊悚的结论:
4。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自我意识”,非物质意义上的“我”并不存在。
如果人的意识并没有一个神秘的发源地,只是由一连串的脑神经脉冲形成,那么它与思考就是同一个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意识。
这时候人的大脑就相当于计算机的处理器和存储器的复合物。
所有的意识活动都是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提取某一个记忆片断,接受外部的信息,并按照已经形成的模式进行处理。
与计算机不同的是,大脑总是开机着,并且不需要输入指令就会时刻进行着某种计算。这种连续的计算任务可能是由上一个任务连续带出,也可能是由某种未知的随机波动引出。
我们可以放空大脑,不感受,不回忆,不思考。这时候的我,还是我吗?
有什么东西可以将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联系起来呢?
是记忆、身体、思维模式、社会关系。。。
其中后三点是容易改变的,我们并不会因为这些改变就认为我就不是我了。
真正能锚定自我意识的,好象只有记忆。
但悲摧的是,记忆是可以伪造的。
所以,真的有一个持续的“自我意识"吗?
如果没有一个持续的自我意识,那么所谓的我就是当下的我,物质意义上的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4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亲,这边建议你少刷娱乐八卦,多学习一下初中高中生物知识。
了解一下细胞分裂,谢谢!
细胞分裂是指活细胞增殖及其数量由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分裂前的细胞称母细胞,分裂后形成的新细胞称子细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4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忒修斯之船问题,另一个是自我认知问题。我们分开解析:
1.忒修斯之船
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
这是一个古老的形而上学思想实验。对于人的“细胞更替”来说,这个类比未必是合适的,因为人体的很多细胞更替很慢甚至绝大部分终身不更替,比如神经细胞[1]. 当然,即便这些细胞不更替,但其内部的营养物质,结构蛋白质发生了更替,甚至更替速度很快。所以,部分细胞不更替不能否定这个问题的“忒修斯之船”的类比性[2].
“忒修斯之船”反映的是外部的个体认知问题,就如长江一样,其水流此刻必然不同于彼刻,但是没有人因此否定那条河是长江[3]. 你的电脑经过多次维修,CPU、主板、显卡都换了,硬盘上存储的数据也换了,那它还是你的那台电脑吗?从外部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是也可能是否,但是因为我们所问问题中涉及的对象本身不会认知,不会思考,所以这个问题的外部结论跟这个问题的意义具有同一性。也就是,我们问这个问题的意义是什么决定了其结论,而不是其结论决定论问题的意义。所以这类问题的悖论仅仅产生和存在于思想之中,是纯概念的思考,而不是实际事实的悖论,思考的结果也不会影响现实。
2.个体认知问题
因为问题涉及的对象能思考,具有自我认知,这就使得上面讨论的问题变得复杂化了——外部的结论可能跟所涉对象的结论不匹配。从更细粒度的角度来看,因为分子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完全可以定义在人的发育过程中,“他”不再是之前的“他”了,而是否需要这个定义取决于我们所研究的关于“他”的问题是什么。比如,如果是研究代谢问题,那么定义或者得出“他”不再是之前的“他”这个结论是合理的;研究病理发展问题,把之前的“他”跟之后的“他”比较是常规操作,这也是预设了“他”不再是之前的“他”[4].
这里我们所定义的“他”都是从外部视角来处理的。但是如果从“他”自身来看,这个结论则多半不成立,除非“他”的认知能力发生了严重问题——严重失忆、前额叶严重损伤等[5][6][7].


在这个场景下,外部认知的“个体”跟其自身认知的“个体”的一致或者不一致也不会产生相互影响。因为他们面向的是两类完全不同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5-24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认为人的细胞能够“完全更换一遍”,是被某些媒体·自媒体和群众传播的模因所误导,他们错误理解了一项关于人体内细胞的平均年龄的研究[1]。这还可以追溯到某些作家炮制的励志鸡汤,声称你和 X 年前相比是完全不同的人、应该让人刮目相看。
“七年”连“每个细胞的寿命的粗略平均值”都不是。人的生物学身体不具备这样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一生都不能将体细胞完全替换一次。脑、心脏、胰腺等处的替换速率尤其低下,并随着时间流逝而减慢。

  • 五十岁的人约有一半的心肌细胞是出生时就有的细胞。终其一生,心肌不会被完全替换。
  • 神经干细胞对脑进行修复的效率非常低下,在人 30 岁以后修复工作就趋于停滞。
  • 英国人做的一项研究显示,人出生时脑神经元总量约 1000 亿个,从 20 岁开始减少,到 40 岁时减少速度达到每天一万个。他们声称“这会对记忆力、协调性及大脑功能造成影响”。大概这就是他们脱欧脱了三年的原因。
在亚显微层面上,细胞中的大多数分子参与新陈代谢,但基因组 DNA 在细胞不分裂时不替换。牙釉质、神经细胞的 DNA、晶状体里的原子都不会被新陈代谢替换,可以对这些部位进行碳同位素测年来判定尸体的年代。
可以参照:
Lynnerup N, Kjeldsen H, Heegaard S, Jacobsen C Heinemeier J (2008) Radiocarbon Dating of the Human Eye Lens Crystallines Reveal Proteins without Carbon Turnover throughout Life. PLoS One (accelerating the publication of peer-reviewed science) 1: 1-3.000000000
而且那并不重要。生命是物质的运动模式而不是具体的物质,你是一种现象而不是某个时刻的细胞。区分“你的分子”是毫无意义的。




在网络上,你可以看到这“完全更换一遍”的时间跨度被设置为“七年、十年”之类“和寿命比起来不算很长的时间”,这既是从最初的科学研究里取出的疑似科学的数值,又是有目的的:
让接收模因的人产生忒修斯之船式自我连续性焦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