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132|回复: 0

[分享] 清源创新实验室团队风采(六)| 生物分析与纳米医学科研团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5 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清源创新实验室团队风采》栏目将为您介绍清源创新实验室科研力量雄厚、实力强劲的科研领军团队。本期为您呈现——生物分析与纳米医学科研团队
团队介绍
生物分析与纳米医学
科研团队
1
团队简介
生物分析与纳米医学科研团队始终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国家战略为导向,立足产业发展需求,长期致力于生物分析化学与纳米生物技术的研究,聚焦于光学生物传感与活细胞活体光学成像分析新策略新型闪烁体纳米晶与X射线发光成像新技术功能纳米材料与生物高分子的疾病治疗新方法,着力突破生物医药与纳米材料的共性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推广与应用示范。
团队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级高层次青年引进人才4名、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6名。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和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并实现部分研发成果产业化。



2
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以下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推广与应用等工作:
●生物医学材料与纳米药物
●合成生物学与人工细胞
●活细胞与活体成像新方法
●发光纳米材料与发光分析新方法
科研平台
生物分析与纳米医学
科研团队
依托福州大学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化学学科、食品安全与生物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首批新基石科学实验室,团队拥有近3000平方米的科研用房,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6000余万元。团队培养硕博士毕业生近200人,已成为我省在食品安全和生物分析等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1
分析测试平台

2
研究平台



团队成果
生物分析与纳米医学
科研团队

新型纳米探针的功能设计与生物学影像应用
纳米探针是国际分析化学和临床领域的研究热点,在疾病早期诊断、分期、疗效监测、个体化治疗及新药研发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成果针对传统分子探针信噪比较低、靶向性差、穿透深度低、成像模式单一等问题,围绕新型纳米探针的功能设计与生物医学影像应用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不但提高了分析化学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也为分析化学方法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实际应用打下了基础。
项目团队研究成果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在Chem. Soc. Rev.、Coord. Chem. Rev.、Adv. Drug. Deliver. Rev.撰写多篇综述论文,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杨黄浩教授入选2022年度“跨学科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首期资助名单,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向苏州维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转让发明专利1项。该成果还助力培养了多名国家级、省部级人才。



团队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柔性高分辨X射线成像技术研究
医学影像设备元器件与光刻机、芯片等被列为“卡住中国脖子的35项技术”之一。针对柔性X射线成像技术的关键科学技术难题,该研究开发了长寿命的新型稀土纳米晶闪烁体,实现了超过30天的X射线光子记忆。该研究还发现了高能量X射线光子与氟原子晶格的光电效应现象,提出了Frenkel缺陷态发光的X射线能量转换机制和X射线发光扩展成像的新原理,成功地开发了柔性高分辨X射线成像新技术和新仪器。
该研究是杨黄浩教授团队继在低剂量、高分辨X射线平板成像技术(Nature2018, 561, 88)之后取得的又一项标志性成果(Nature2021, 590, 410),成功突破了传统X射线成像技术的固有限制,在国际上率先研发出柔性高分辨X射线成像技术,将有力地推进高端X射线影像装备的国产化。自主研发的新型X射线探测器,已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航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等开展产品定型和应用推广。






Nature杂志报道团队在柔性高分辨X射线成像技术的研究成果




基于钙钛矿纳米晶闪烁体的X射线平板探测器



团队基于柔性高分辨X射线成像技术研制的新仪器
团队成员介绍
生物分析与纳米医学
科研团队




杨黄浩


团队负责人,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州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福建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福州大学医学院院长、SCI杂志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副主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并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中组部万人计划、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全国先进工作者、福建省首批特级后备人才、首批“新基石”研究员。
先后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主要从事纳米发光材料、纳米光学传感、时空分辨化学成像方法学与仪器创制研究,近年来发展了“溶液制备型纳米闪烁体”的概念,研制了钙钛矿闪烁体X射线平板探测器和超高分辨率科学级CMOS光锥耦合X射线相机,发明了柔性高分辨X射线发光成像和低辐射剂量的X射线光动力治疗新技术,建立了基于X射线发光的生物分子测量新方法。以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发表在Nature、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100余篇。发表论文总引用37000余次(H因子为101),单篇论文最高被引用2500余次。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研究成果“柔性高分辨X射线成像技术研究”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研究领域:功能纳米材料、纳米生物技术、生物传感成像等





卢春华

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州大学医工交叉研究院院长助理。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百人计划”。
先后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聚焦于纳米分子影像探针、纳米生物传感新技术、DNA超分子纳米结构和纳米机器等研究方向,利用二维材料石墨烯对单链DNA的独特吸附能力和对荧光探针的电子转移猝灭性能,在国际上首次结合氧化石墨烯和生物分子,建立了快速、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DNA和蛋白质的新方法。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CS Nano、Aanl. Chem.、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杂志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授权10件。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等奖项。
研究领域:生命分析化学、功能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工程等





陈秋水

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州大学化学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化学快报》青年编委。入选国家基金委海外优青、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百人计划”、福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B类。
先后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课题、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聚焦于微流控芯片细胞分析、纳米生物传感和发光纳米材料等领域,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CS Nano、Anal. Chem.等杂志发表高水平SCI论文30余篇。申请美国发明专利1项,编写中英文专著(章节)4部。荣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等奖项。
研究领域:X射线成像、发光纳米材料、微流控细胞分析等




陈兆委

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SCI杂志Molecules客座编辑,Nano Research、Exploration和Journal of Analysis and Testing等杂志青年编委。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海外高层次人才。
先后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科研项目近10项。主要从事生命分析化学及化学生物学相关的基础研究与应用,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Nanotechnol.、Nat. Chem. Biol.、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dv. Funct. Mater.等杂志发表高水平SCI论文30余篇,总引用次数9000余次,H因子为48。荣获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等奖项。
研究领域:化学生物学、人工细胞、生物催化等




林立森

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引进高层次B类人才、福建省“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福建省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项目等科研项目近10项。主要从事化学成像、纳米医学等方面研究工作,涉及生物分析、活体成像、疾病治疗等多学科交叉领域。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Nano、Adv. Sci.等杂志发表高水平SCI论文20余篇,其中2篇入选ESI热点论文,7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荣获福建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四完成人)等奖项。
研究领域:化学成像、纳米医学、生物分析等





张进

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SCI杂志BMEMat、Exploration、Biomaterials Translational、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杂志青年编委。入选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福建省高层次人才A类、福建省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先后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首席)、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重点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主要从事生物活性高分子支架的仿生构建及组织工程应用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Prog. Poly. Sci.、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Nano等杂志发表高水平SCI论文50余篇,H因子为30,其中8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入选ESI热点论文,并入选2024年度JMCB新锐科学家奖。荣获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完成人)等奖项。
研究领域:生物医用高分子、组织工程、纳米材料等



结束语
生物分析与纳米医学
科研团队
生物分析与纳米医学科研团队在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团结、协作、创新”的团队精神。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团队将瞄准生物分析与纳米医学前沿、紧盯高新技术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开拓进取,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团队,助力国家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




来源:清源创新实验室生物分析与纳米医学科研团队
编辑:郭培文
校审:刘娟
审核:刘文杰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19520767755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