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图文播报

查看: 240|回复: 0

[分享] 质谱仪:剖析其组成、原理与离子源技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6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陆有奖并可浏览互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
质谱仪,作为一款在分析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仪器,拥有悠久的历史且持续处于革新发展之中。自 1912 年抛物线摄谱仪(其详细介绍见文末附录)诞生以来,已在物理学、分析化学以及法医学等众多领域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本文旨在为初次接触质谱仪的读者,全面且深入地解析质谱仪的组成结构、工作运行原理以及关键的离子源技术,助力读者更好地认识与理解这一功能强大的分析工具。
一、质谱仪的工作原理

质谱分析的核心环节聚焦于气相状态下对样品分子的电离与碎裂过程。当样品分子进入离子源后,会被电离,进而产生具有独特特征的离子碎裂模式。这些碎裂模式犹如分子独一无二的 “指纹”,能够为研究人员提供极为丰富且关键的分子结构信息。在法医学实践中,质谱仪常常与气相色谱(GC)或者液相色谱(LC)联合使用。首先,利用色谱法的高效分离特性,将样品中复杂的不同化合物逐一分离;随后,把分离得到的单一化合物依次导入质谱仪,在质谱仪内经历离子化、分离以及检测等步骤。通过这一系列操作,最终能够获取化合物的保留时间以及质谱信息,为法医学证据分析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二、仪器组成

质谱仪主要由五大关键部件构成,分别为真空系统、离子源、质量分析器、离子检测器以及数据记录系统。其中,离子源在整个仪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职责是将样品分子成功电离转化为离子;质量分析器则依据离子所具有的质量 - 电荷(m/z)比这一特性,对离子进行精准分离;离子检测器专门用于记录经过分离后的离子强度;数据记录系统负责对离子检测器产生的微弱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并将其数字化,最终生成可供分析解读的质谱图。而真空系统为整个质谱分析过程营造了稳定可靠的环境,它能够有效防止气相离子与中性分子发生碰撞。一旦发生此类碰撞,不仅会导致质谱仪的灵敏度大幅降低,还会使质谱结果的解析变得极为复杂。通常情况下,真空系统能够将内部压力降低至 10-9 torr(1.33×10-7 Pa)的极低水平。
三、样品引入

样品引入质谱仪的方式会根据样品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常见的引入方法包含以下几种:


  • 直接插入探头:此方法适用于相对较为纯净的固体样品。借助真空互锁系统,可将样品直接插入到离子源部位,进而使样品在离子源内实现电离。
  • 膜接口:主要用于液体或气体样品的持续稳定引入。样品通过膜接口进入离子源,在膜的特殊作用下,样品分子选择性地透过膜进入离子源,完成电离过程。
  • 大气压离子源:样品在大气压环境下实现电离,产生的离子借助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聚焦透镜,被精准转移至质量分析仪。在气相色谱 - 质谱法(GC-MS)以及液相色谱 - 质谱法(LC-MS)系统中,样品首先被注入色谱系统,在色谱系统内被分离成单个纯净的化合物后,再被转移至质谱仪进行电离与分析。在 GC-MS 系统里,毛细管柱的流速与真空系统能够良好兼容,色谱柱可通过传输线直接连接至质谱仪的离子源;而在 LC-MS 系统中,大气压电离子源巧妙解决了高流速带来的问题,离子通过特定的孔道采样进入质量分析器。
四、离子源技术

离子源作为质谱仪中负责将样品分子电离为离子的关键核心部件,不同类型的离子源技术适配于不同特性的样品以及多样化的分析需求。常见的离子源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 电子电离(EI):该技术利用高能电子与样品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促使样品分子电离。电子从特制的灯丝发射出来,在磁场的作用下,以螺旋状路径运动,这种独特的运动方式显著增加了电子与样品分子相互碰撞的概率。样品分子在电离后,会形成分子离子以及众多碎片离子,通过对这些离子的分析,可以获取极为丰富的分子结构信息。然而,该技术存在一定局限性,分子离子可能因过度碎裂,导致难以被有效检测。
  • 化学电离(CI):此技术借助试剂气体(例如甲烷)所发生的离子 - 分子反应来实现对样品分子的电离。首先,试剂气体被电子电离,随后与样品分子发生诸如质子转移、质子抽取以及加合物形成等一系列化学反应,最终产生样品的假分子离子。该过程几乎不会引发样品分子的碎裂,属于一种较为温和的 “软” 电离过程,特别适用于对那些容易发生碎裂的分子进行分析检测。
  • 电喷雾离子化(ESI):在 LC-MS 系统中应用极为广泛。其原理是通过在毛细管与反电极之间施加电场,使液体样品发生雾化并带上电荷,随着溶剂的逐渐蒸发,最终产生气相离子。ESI 同样属于 “软” 电离方法,它能够产生多电荷离子,对于分析大分子以及非挥发性分子具有显著优势。
  • 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与 ESI 技术存在一定相似性。色谱柱流出的样品经气动雾化器形成细微喷雾,液滴在加热室中迅速脱溶汽化,随后在电晕放电电极上发生电离,通过离子与样品分子之间的碰撞,将电荷成功转移到样品分子上。该技术具有电离效率高、产生的分子离子碎片少等优点。

综上所述,质谱仪作为一种功能强大且应用广泛的分析工具,其组成结构与工作原理相对复杂。但通过本文的详细阐述,相信读者已对其有了初步且较为全面的认识。在后续的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讨质量分析器以及数据分析等相关内容,助力读者更为全面、深入地掌握质谱仪的专业知识。
附录:什么是抛物线摄谱仪?

抛物线摄谱仪作为质谱仪的早期雏形,于 1912 年首次见诸报道。它的出现,犹如一颗璀璨的启明星,正式拉开了质谱技术发展的大幕,为后续质谱仪的持续演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 工作原理:抛物线摄谱仪的核心工作机制基于带电粒子在电场与磁场共同作用下的运动轨迹特性。当离子同时处于电场和磁场环境中时,会在这两种场力的联合影响下,沿着特定的路径运动,最终形成抛物线形状的轨迹。研究人员通过对这些轨迹进行精确分析,便能够准确确定离子所具有的质量 - 电荷比(m/z)。具体而言,离子在电场中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同时在磁场中会受到洛伦兹力的影响,这两种力的大小与方向共同决定了离子的运动轨迹。通过对离子轨迹的精确测量,能够反向推算出离子的质量 - 电荷比,进而实现对样品中不同离子的高效分离与准确鉴定。
  • 结构组成:抛物线摄谱仪主要由以下几个关键部分构成:


  • 离子源:其功能是产生离子。在早期的抛物线摄谱仪中,离子源通常采用较为简单的电离手段,比如电子轰击或者电火花等方式,将样品分子成功电离为离子。
  • 电场和磁场系统:该系统负责精准控制离子的运动轨迹。通过施加恰到好处的电场和磁场,使离子在其中按照预期的抛物线轨迹运动。并且,电场和磁场的强度以及方向均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调节,以适配不同质量 - 电荷比离子的运动特性。
  • 检测器:用于记录离子的运动轨迹。在抛物线摄谱仪中,检测器一般采用感光板或者照相底片。离子在运动过程中,其轨迹会在感光板或照相底片上留下可见的抛物线图案,研究人员通过对这些图案的分析,获取离子相关信息。
  • 真空系统:其作用是营造一个低真空的工作环境,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减少离子与空气分子之间的碰撞概率。因为一旦离子与空气分子发生碰撞,其运动轨迹将会受到严重干扰,从而无法准确实现对离子的分离与检测。


  • 历史意义:抛物线摄谱仪的诞生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为当时的科学家们提供了一种全新且强大的分析工具,极大地拓展了研究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它有力地推动了质谱技术的持续发展。在那个时期,抛物线摄谱仪的广泛应用,使得科学家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精度,对原子和分子的结构展开深入研究,为化学、物理学等众多基础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现代质谱仪在性能和功能方面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远远超越了抛物线摄谱仪。但作为质谱技术的开山鼻祖,抛物线摄谱仪所蕴含的基本原理以及设计理念,依然如同基石一般,对现代质谱仪的发展产生着极为深远且持久的影响。

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32409245661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快速回复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