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家检测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的起步阶段,政策利好、技术进步和消费需求交织,孕育出无限机遇。基层医疗机构是该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也是重要受益者。通过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扎实的落地执行,基层医疗完全可以在居家检测热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既能服务社区百姓健康,又能拓展自身业务疆界。 来源:诊锁界 作者:弧矢 编辑:弧矢 封面来源:pixabay “有了家用幽门螺杆菌检测盒,胃痛是不是不用去医院了?”“我的智能手表提示心律不齐,要不要立刻就医?”越来越多的患者正依赖居家检测来管理自己的健康。居家检测不再局限于血糖、验孕等传统项目,而是迅速扩展到癌症筛查、慢病管理、基因检测、心理健康等细分领域,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据智研咨询数据,2022年我国体外诊断(IVD)市场规模达1,395亿元,2030年预计将突破4,000亿元,居家检测正成为医疗健康领域的千亿级蓝海。 然而,居家检测的兴起并不意味着它是高效无误的工具。它能否真正融入医疗体系,成为分级诊疗的一部分,还是会因检测结果解读不当、患者焦虑增加而带来新的就医困扰?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而言,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一趋势转化为实际价值,而不是被动接受检测方式的变化。 检测手段的下沉让越来越多患者开始在家进行健康筛查和慢病管理,健康管理前置的趋势愈发明显,这也为基层医疗机构带来了新的增长空间。检测的便捷性提升了患者的健康意识,让早筛早诊的需求变得更加主动,而这正是基层医疗可以深度介入的领域。无论是基于居家检测优化慢病随访,还是依托互联网医疗和体检中心打造“检测—诊疗—健康管理”闭环,基层医疗都可以借此拓展服务边界,提升患者粘性。 如何让居家检测真正融入基层医疗的业务体系,让早筛早诊需求与线下诊疗形成互补,而非割裂,这正是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关注的方向。 (1)政策监管逐步完善。早些年监管部门对居家检测持审慎态度,2020年之前相关产品获批较少。但近两年随着需求增长,针对居家检测产品的注册审批与使用规范逐渐健全。2021年3月国家药品监管局起草的《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明确要求:“由消费者个人自行使用的体外诊断试剂,在临床评价时,应当包含无医学背景消费者对说明书的认知能力评价”。这意味着监管层已关注到居家自测的特殊性,要求产品设计充分考虑普通人能否正确使用。2024年年底,中国检验检测学会还发布了国内首个《居家医学检验外送服务规范》,明确了自采送检和上门采样送检两种服务模式。政策和行业标准的出台,为居家检测合法合规发展保驾护航。 (2)技术进步降低门槛。诊断技术的革新大大拓宽了居家检测应用场景,也逐步把过去复杂的检测“搬回家”。多联检试剂的研发使一次采样可检测多种指标,如呼吸道病毒/细菌12联检产品将PCR检测集成于小型试剂盒中,实现家中取样、数小时内出报告。即时检测(POCT)设备小型化趋势明显,从掌上血糖仪到家用PCR机不断推陈出新。虽然POCT准确性目前相对实验室检测仍有提升空间,但其便携快速的优势已充分显现。就连曾经高度依赖大型设备的肾病、心脏病检测,也在Roche等跨国巨头的布局下显现出家用化苗头。 (3)居民自检需求觉醒。“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国民对定期体检、慢病监测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疫情更让大众明白早发现早干预的重要性。使用抗原检测的经历也让大众认识到体外诊断并非高不可攀,在家用一根棉签加试纸条就能实现。而且早已普及多年的家用血压计、血糖仪、体温计,本身就是居家健康监测的一环。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消费者自主检测、主动健康管理的习惯。 (4)医疗供需矛盾催化。居家检测的兴起也与医疗资源紧张的现实背景密切相关。在传染病高发季节,三级医院动辄人满为患,患者排队做个检测既折腾又有交叉感染风险。2023年冬季,全国多地流感、支原体等呼吸道疾病叠加流行,许多儿科医院急诊爆满,一天接诊数百患者。互联网平台敏锐捕捉到“就地检测、避免跑医院”的需求,迅速推出居家快检服务,让患者半小时拿到试剂盒,在家采样,3小时查清病原体。这样患者就不必挤进医院检验科,在家就能明确诊断并线上问诊拿药。事实证明,这种模式有效分流了大量轻症检测需求,缓解了医院的压力。未来预计会有更多常见传染病筛查、慢病复查等检验项目。居民可以绕开医院实现居家自检,这将节省宝贵的医疗资源,提升诊疗效率,也让患者少跑医院、少花时间。 居家检测正成为分级诊疗体系的重要补充力量,把基础性、预防性的检测下沉到家庭场景,让医院腾出更多精力去处理更复杂的诊疗需求。 国内主要布局企业 (1) 下游:互联网医疗平台 京东健康构建了“线上问诊+居家检验+送药到家”的闭环服务。患者在京东互联网医院问诊时,医生可在线开具电子检验单,系统随即派遣附近护士上门采血采样并送检,平均约3小时后检验结果反馈给医生用于诊疗。通过这种“医+检+药”一体化模式,京东健康将本来需要线下面诊的检查环节搬到了线上,大幅提高了在线诊疗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据健闻咨询,京东健康已将居家快检服务拓展至15个核心城市,上线项目扩展到160多项常规检测,几乎覆盖门诊高频检查项,每日服务订单量达数千单。 美团依托美团买药平台,走的是“自采送检”模式。用户线上下单后,半小时内配送试剂盒上门,自行采样后由骑手取回送检,约3小时取得包括甲流、乙流、支原体等12种病原体的检测结果。 阿里健康依托饿了么配送网络推出居家快检,流程与京东、美团相似,也主打下单后3小时出结果的体验。此外,阿里健康发挥其电商渠道优势,上线了多款居家检测产品销售和预约服务。例如,阿里健康平台在2022年1月18日独家首发了国内首个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自测产品“幽幽管”,实现采样与检测一体化设计,被广大消费者抢购。 互联网平台在居家检测领域的商业模式特色是:流量+配送。它们利用线上流量为居家检测导流,通过即时配送网络实现服务触达用户,在短时间内做大了服务规模。这些平台也正进一步细分市场需求,如美团拓展女性用户居家妇科检测服务以切入都市白领女性市场,京东则凭借护士团队将居家检测延伸到慢病监测等“严肃医疗”领域,打造线上检验科室的感觉。在可预见的未来里,互联网巨头的参与将持续推动居家检测服务模式的创新和普及。 (2) 上游:诊断试剂和设备 在产品供应端,国内一批IVD龙头和新锐企业也在积极布局居家检测产品线。华大基因等基因测序龙头很早就面向大众推出了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利用电商平台提供祖源分析、遗传疾病风险筛查等产品,将大型测序实验室的服务搬到了线上。 诺辉健康是近年崛起的居家筛查代表企业,其结直肠癌粪便DNA检测产品“常卫清”在2020年取得国家药监局创新III类医疗器械证,与医院临床检测同源技术,允许居民在家留取粪便样本邮寄检测。凭借巨大的潜在需求,常卫清自上市以来销量节节攀升。据南方都市报,2023年“双11”期间常卫清成为天猫检测试纸和京东体外检测品类的销量冠军,电商全渠道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 万孚生物、东方生物等国内POCT领军企业则在传统优势项目上推出家用版产品,包括艾滋病自测盒、排卵试纸、便携式血脂血糖检测仪等,覆盖了传染病、优生优育、慢病管理等众多场景。这些企业大多采取B2B2C模式,与电商平台或医疗服务机构合作推广产品。不少家用检测试剂通过阿里健康大药房、京东自营等渠道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一些厂家也与医院、体检中心合作,将居家检测作为院方服务的延伸。 产品型企业的商业模式聚焦于创新试剂与家用设备研制,通过取得监管部门认证来打开市场,并借助线上线下渠道触达消费者。在这一领域,国内企业还处于跑马圈地阶段,谁能率先推出准确、安全、便捷且价格合理的明星产品,谁就有望占领消费者心智。 国外主流居检模式 (1)23andMe是全球首家将基因检测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大型企业。其商业模式是通过邮寄唾液样本进行个人基因组分析,报告涵盖祖源族谱、遗传性疾病风险、药物反应等信息。早期23andMe面对严监管挑战,花费多年终于在2017年获得FDA许可,成为首个无需医生处方即可告知用户乳腺癌易感基因风险的公司。凭借先发优势和庞大的数据库,23andMe累积服务了超过1000万用户,并成功拓展出与制药公司合作进行新药研发等数据增值业务。公司在2021年以约35亿美元估值上市。 23andMe的成功证明了消费者对个性化健康信息的巨大兴趣,也验证了“检测服务+数据服务”双轮驱动的商业模式。 (3)Everlywell采用的是“居家采样+中央实验室”模式。用户在网上选购需要的检测项目(例如食物敏感、电解质、激素、性病筛查等几十种),平台寄送采样套件到家,用户按指引采集血液、尿液、拭子等样本后寄回实验室,由专业人员完成检测并通过App告知结果。其本质是在消费端整合实验室资源,让用户获得与医院相当的检测质量,同时享受居家的便利和隐私。 此类企业近年在欧美快速成长,纷纷获得独角兽估值,证明了市场对远程检测服务的认可。对比来看,中国的京东健康“快检”服务和这类模式有相似之处,都是用户居家取样→送检→在线获取报告,但国外公司多聚焦于检验本身,而国内互联网平台同时兼顾了在线医疗咨询和药品销售,产业链整合程度更高。 国外案例凸显了两种主要思路。一是以23andMe为代表的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创新检测产品,强调个人健康数据价值的挖掘。二是以Cue、Everlywell为代表的通过技术平台或服务整合提升居家检测体验,强调与医疗服务体系的对接。国内企业可以以此为鉴,既要推出老百姓用得了、信得过的检测产品,又要构建检测结果与后续医疗行为的有效衔接。 尽管前景广阔,居家检测在发展中仍面临自检精准度、信息孤岛、合规质量监管缺失、用户认知不足的痛点。 (1)用户使用不当影响自检精准度。居家检测能否达到专业实验室的准确度,是用户和医生最关心的问题。由于采样不规范、储存条件不当或试剂性能局限,居家检测出现假阴性或者假阳性的情况并不罕见。唾液样本中的其他细菌会产生尿素酶,导至幽门螺杆菌自测可能出现假阳性。又或者用户自行采集咽拭子手法不当,会导至未取到有效样本而得出阴性结果。 居家多联检产品的灵敏度也有待提升。据经济参考报,有商业机构推出的“呼吸道病原6联检”居家版PCR,宣称准确率约80%。但相较医院PCR动辄95%以上的灵敏度仍有差距。 (2)数据互通与医生认可信任。目前居家检测的结果往往游离于医院临床体系之外。很多用户拿着第三方公司的检测报告去医院。而医生由于不了解其检测质量,未必采信,可能要求患者重新在院检测。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用户困惑。 此外,不同厂商的居家检测数据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接口,难以实现医疗信息共享。理想情况下的居家检测应成为医疗服务的一部分,检测结果能被医生无缝获取和解读。然而目前除非通过像京东健康这样的平台能够做到医生直接开单并对接实验室,否则“在家测的结果”大多处于信息孤岛状态。这限制了居家检测发挥更大的临床价值。 (3)合规性与质量监管。监管合规是居家检测的生命线,但目前市面上销售的许多居家试剂实际上并未取得“消费者自测”合格证。不少产品仅有医疗机构使用许可,但通过电商平台流入个人消费者手中。这意味着这些产品在说明书、包装、操作指引等方面可能并不适合非专业人士独立使用,存在安全隐患。丁伟等业内专家坦言:“中国目前真正拿到居家检测注册证的体外诊断产品,寥若晨星”。大量互联网售卖的检测产品存在合规风险,一旦使用不当可能延误病情或引发法律问题。 (4)用户认知误区。居家自测≠诊断,多数居家检测主要用于初筛或健康风险评估,不能等同于医生的诊断结论。其次,盲目信赖检测结果或过度解读也是问题。之前提到25-40岁的中青年是居家自检主要消费人群,此群体在得到检测结果后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去小红书或者抖音上去搜查相关信息以解读报告。在信息质量如此错综复杂的时代里,甄别到有效信息显然不是件易事,很容易滥用药或者过度解读导至的心理压力。 (1)居家检测 + 体检中心合作:将居家检测作为传统体检业务的延伸和补充。 体检机构可以与居家检测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例如推出包含若干居家试剂的“居家体检包”,用于年度体检后的日常监测。客户在线购买后定期收到检测盒,在家完成检测并将结果同步给体检中心的医生,由医生进行解读和干预建议。这样体检不再是“一年一次”的割裂事件,而成为全年持续的健康监测。体检机构在该模式下可收取订阅式服务费,增加收入来源。 对于某些不便到场的检查项目,也可引入居家检测方案提高用户满意度。例如结直肠癌筛查项目中,可选用居家的粪便DNA检测替代侵入性的肠镜,既提升了用户体验又完成了筛查目的。基层医院的体检科也可借助居家检测拓展服务半径,面向周边社区提供上门采样的体检服务,满足老年人等行动不便人群的需求。 体检机构+居家检测有望实现1+1>2的效果。体检机构借力新技术升级服务,居家检测借助体检渠道打开市场,共同提高大众预防医疗的覆盖面。 (2)居家检测 + 院外拓展:把居家检测视为院外延伸服务培育新的增长点。 比如一家专注呼吸科的民营门诊部,可以推出针对周边企业和学校的“上门流感、支原体核酸筛查”服务,平时将采样盒布放在合作单位,由员工、学生自采样后统一送检,门诊部负责报告解读和阳性患者的后续诊疗。 基层检验机构也可与第三方合作建立社区自检站,在社区卫生室投放血压、血糖、心电、自助化验设备等智能检测终端,居民就近使用,检测结果上传云端由医院检验科医生审核,这样医院的服务半径就扩展到了社区家庭。当下行业标准和物流网络已逐步完善,第三方检验实验室的能力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输出到居家场景。 基层医疗应当将居家检测视为提升竞争力和服务半径的利器,主动下沉服务场景,抢占院外市场。既可以自建团队开展上门采样送检业务,也可以与现有的平台型公司合作成为其本地服务点。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政策支持下,通过院外拓展,有望获取更多增量用户。 拓展院外市场离不开积极的营销推广,这样能让目标人群充分了解并信任这项服务。 产品:可考虑推出会员制或套餐制的健康服务,将居家检测与日常诊疗绑定销售。例如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慢病管理会员”,一年内包含若干次居家指标检测、定期线上复诊和优惠购药权益。这样既提高了患者依从性,也为机构带来稳定收入。 营销获客:借力互联网平台获客,如在本地生活服务App上线居家检测项目,利用平台流量获取新客户,再引导其成为本机构的长期服务对象。在营销中应突出差异化优势,比如“足不出户的专家门诊”“家庭医生上门服务”等卖点,消除患者对基层医疗能力的疑虑。通过真实案例宣传居家检测的价值(如某患者家中查出问题及时就医避免恶化),增强公众信心。 价格:采用首单优惠、捆绑折扣等方法降低用户初次尝试的门槛。例如首单呼吸道居家检仅需几十元,比医院便宜不少。一旦用户体验到便利,后续续购和转化为其他医疗服务的机会就大增。 中国居家检测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的起步阶段,政策利好、技术进步和消费需求交织,孕育出无限机遇。然而,要实现这一领域的长期繁荣,仍需产业各方携手攻克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医疗机构既是关键一环,也是重要受益者。通过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扎实的落地执行,基层医疗完全可以在居家检测热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既能服务社区百姓健康,又能拓展自身业务疆界。 在未来的医疗图景中,医院不再是唯一的检测场所,“家”将成为医疗服务新的前沿。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创新模式涌现,更多惠民便民的实践落地,共同推动中国居家检测产业迈向成熟,迎来真正的爆发式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