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肿瘤科、骨科、心内科……大家其实都不好过 IVD同道们对于行业的困惑主要是受医疗机构整体降本控费大趋势的影响,我们检验里推行的集采、DRG改革等都是服务于控费这个终极目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问题并不只有IVD才有,其他医疗相关的行业同样有,甚至可能比IVD遇到的挑战更大。 前几天一位肿瘤科医生告诉笔者,抗肿瘤药物集采后价格降幅非常大,以国产化疗药物多柔比星为例,其价格从数千元直降到一两百元,利润空间大受影响。对于药品的定价来说,其价格中生产成本占的比例其实很低,因为其前期的研发和临床试验费用非常高昂,这也在药品的定价中有所反映。大幅度降价虽然不至于亏本生产,但是仍将影响药企开发新药的积极性和利润空间。同样的,骨科、心内科这些医疗器械与耗材使用的大户早就受到了集采的波及,如冠脉支架价格下降幅度就远超体外诊断试剂。 那么除了集采以外的领域,日子是不是就好过些?也难言乐观。以国产HPV疫苗这一热门赛道为例,之前有企业在此领域收获了极其优异的销售业绩,也带动了公司整体业绩的大幅增长。但是随着默沙东九价HPV疫苗使用人群的扩展,HPV疫苗竞争变得空前激烈,各家的销售额都出现了下滑,这也反映在相关企业的股价和财报上面。 总而言之一句话,IVD同道切莫因为自己所在的细分领域出现困难就丧失信心,这是整个医疗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IVD的困境相对于其他医疗领域可能还不算严重。 二、市场容量仍在、创新空间依旧——看好IVD的底层逻辑 IVD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它相较于大型医疗设备和高值耗材市场具有更大的弹性面临挑战。 首先,IVD产品的应用场景更广阔、更灵活。从大三甲医院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于临床检验都有刚需,而大型医疗设备和高值耗材的使用往往集中于大三甲医院。广阔的应用场景决定了其还可能有大量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比如基层医疗机构对于临床检验设备的需求和县级医疗机构医学实验室的扩容需求等。 还有IVD里的POCT市场,目前像新冠&甲乙流抗原检测、过敏原自测、HIV抗体自测等产品都是可以直接面向用户的,这些和居家核酸自测、消费性基因检测一起构成IVD领域里独具特色的To C端市场。这个领域因为客户直接就是社会公众,绕开了医院这一环节,所以完全不受集采和医保控费等政策的影响,有望成为IVD领域新的增长点。 其次,IVD产品相较于影像、介入、骨科等其他领域,创新点较多,新项目转化较快,能够形成新的增长点。比如之前宫颈癌筛查一直依靠巴氏涂片,后来研究发现HPV-DNA检测用于宫颈癌筛查相较巴氏涂片筛查性能更优,国内外指南很快做了更新,由此催生了诸多HPV核酸检测试剂;接着p16/Ki-67免疫细胞化学双染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也被认识到,马上也有新产品拿证上市;通过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HPV整合基因型评估宫颈癌风险的产品接着上市。 可见,相关基础研究的强大使得IVD产品转化拥有众多资源,这是推动IVD产品不断创新的重要保障,而这些都是IVD行业新的增长点的潜在来源。 由此看来,IVD行业虽然目前处于调整期,但长远看来前景依然看好。对于提供了临床诊疗70%信息的IVD产品,我们从业者更应该有充足的信心,相信经过这一段调整期后,行业将迎来新的高速增长时刻。 文章内容由“MIR医学仪器与试剂”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