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场“约不上”的拜访 两周,四省,十家医院。 高铁座位还没坐热,就得奔赴下一个城市。拖着行李箱,穿过弥漫着消毒水味的门诊大厅,熟练地绕到住院部大楼,敲开检验科的门。 这曾是我们最熟悉的工作节奏。但这一次,一切都变了。 “不好意思,主任在开会。” “有预约吗?没有预约我们不能让您进去。” “您把资料放前台吧,主任有空会看的。” 曾经一个电话就能约上的“老朋友”,如今隔着一扇门,客气又疏远。约饭?更是想都别想。我这趟下来,别说一顿像样的客户招待,连我自己都常常是扒拉一口泡面了事。 有人在朋友圈里抱怨:“这销售是越来越难做了!” 但我却在想,当“关系”这层润滑剂被抽离,我们IVD从业者,到底该靠什么立足? 02 主任们紧锁的眉头:从“要便宜”到“怕出事” 过去我们拜访主任,三句话离不开“价格”。而这次,我听到最多的词是“质控”、“飞检”和“互认”以及最近的热门词“应拆尽拆”。 在一家三甲医院,一位相识多年的主任拉着我,指着一摞厚厚的迎检材料,满面愁容。他说:“现在压力太大了!以前是各家自扫门前雪,现在省里要搞互认,我们的结果要是被上级医院判定为不准,那整个科室的脸往哪儿搁?更别提‘飞行检查’,跟悬在头上的剑一样,随时可能落下来。” 他的焦虑,是十家医院里八家主任的共同写照。我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关注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对于IVD人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那些靠低价冲量、性能平平的产品,正在失去生存空间。而那些真正扎根于质量、经得起考验的品牌,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03 “八项规定”下的紧闭大门:我们不再是“兄弟”,是“乙方” 这次跑下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公事公办”。 “八项规定”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将工作和私交划分得一清二楚。过去那种“张哥李姐”、“咱家兄弟”的称呼少了,取而代之的是“X老师”、“X主任”。我们不再是能一起喝酒撸串的“朋友”,而是一个需要证明自身价值的“乙方”。 见面的场景,从茶室、饭桌,转移到了严肃的科室会议室,旁边甚至还坐着其他科室成员。留给你的时间,可能只有10-15分钟。 在这种“新常态”下,我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销售: 一种是准备不足的,打开产品彩页,磕磕巴巴地重复着那些老掉牙的话术,几分钟就被礼貌地“请”了出去。 另一种,则是有备而来。他们不谈私交,直奔主题。打开的不是彩页,而是一份厚厚的PPT,里面包含了:
后者,虽然没有一句寒暄,却往往能获得主任的点头和更深度的交流机会。 04 用专业重塑价值 两周的奔波,让我疲惫,但更让我清醒。 这是一个坏时代吗?对于那些还想靠“请客吃饭”做生意的人来说,是的。 这是一个好时代吗?对于那些真正拥有专业知识、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人来说,是的。 我们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完成从“关系型销售”到“顾问型专家”的蜕变。与其抱怨门难进、饭难约,不如把这些时间用来:
别了,推杯换盏的江湖;你好,价值为王的时代。 当潮水退去,唯有专业,才是我们最坚固的立足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