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优秀的产品经理吗?答案是肯定的——公众号所在的微信张小龙便是典型代表。 但回到IVD行业,情况似乎有些特殊。我们常见许多企业由老板直接主导产品立项、研发与上市,那除了创始人外,IVD行业是否还存在真正专业的产品经理?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明确:什么是产品经理?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产品经理(英文:Product manager,缩写:PM),也称产品企划,是指在公司中针对某一项或是某一类的产品进行规划和管理的人员,主要负责产品的研发、制造、营销、渠道等工作。 产品经理是很难定义的一个角色,如果非要一句话定义,那么产品经理是为终端用户服务,负责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人。 这一角色的成功与否,最客观的标尺或许是产品的市场表现——尽管受资源、竞争等外部因素影响,成败不能完全定义个人能力(毕竟“失败者”也可能是开拓者),但产品的市场反馈,确实是检验产品经理价值的重要参照。 不过,在IVD行业,许多产品从立项之初便埋下了“失败基因”。若用传统哲学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作比,这些“先天缺陷”可归纳为以下五类: 金:产品失能——从“课题思维”到“自我感动式立项”有些产品的立项逻辑,像极了学术课题的“三段论推演”:“这事意义重大,这事难度很高,只有我能做成。” 典型如从原厂离职创业的团队,常带着“我比原厂更了不起”的自信,却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用户需要的不是“我觉得好”,而是“真正解决问题”。 产品的底层逻辑,不应该是“自我优势的放大”,而是“用户需求的洞察”。 用流式九哥倡导的“CBA模型”(客户-收益-特点)审视,它们从起点便偏离了“为用户创造价值”的核心。 木:调研失察——从“第三方报告”到“销售反馈”的信息陷阱市场调研是产品立项的基石,但IVD行业的调研常陷入两难:
这种信息失真,让产品在起点便与市场需求“错位”。 水:样板失灵——“他山之石”未必能攻玉“别人能做成,我照着做就行”——这是许多IVD产品立项时的常见心态,却鲜少有人深究“成功背后的土壤”。 以肠癌早筛领域为例:美国的Exact Science凭借Cologuard(多靶点粪便DNA检测)风生水起,但这一模式在中国却举步维艰。并非中国没有需求,而是市场环境截然不同:
这些“隐性门槛”,让“复制成功”成为奢望。 火:时间失算——市场变化比计划更快产品研发需要时间,但市场不会等待。立项时对“时间窗口”的误判,往往导至产品上市即“过时”。 以肠癌早筛为例:若立项时未预判到“竞品加速布局”“政策推动筛查普及”“用户认知快速提升”等变量,即便产品技术达标,也可能因市场饱和或价格战而失去竞争力。 更现实的是,最近投资机构们常讲的“前三法则”——若项目并非行业前三,资本往往选择观望:就算你能做出来,市场不一定孵育好,即使市场成熟了价格一定不好,难有溢价空间。 土:自评失策——“可以挣钱”≠“我可以挣钱”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许多团队对自身资源与优势缺乏清醒认知。 一个项目可能技术上可行,市场上存在需求,但对特定企业而言,可能因“资金链薄弱”“渠道缺失”或“团队能力短板”而难以落地。 总结一下: IVD行业并非没有好的产品经理,而是优秀的PM需要穿透“立项陷阱”,真正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在市场调研、竞争分析、资源评估中找到平衡。 毕竟,产品的成功,从不是“我能做”的豪言,而是“我该做”的精准。 金木水火土,五行都不能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