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的微观世界里,每一张病理切片都承载着生命的密码,每一次诊断都关乎患者的命运。病理诊断作为疾病判断的“金标准”,正迎来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深刻技术变革。面对病理医生培养周期长、工作负荷重的现实困境,中国科技力量以“AI大模型”为突破点,正在重塑病理诊断的传统模式。当医生因长时间显微镜工作而产生视觉疲劳时,AI系统却能保持稳定专注,在数秒内精准筛查数亿像素的病理图像,将医生从繁重的重复性任务中解放出来。 从顶尖医院的自主研发,到科技企业的创新实践,当今一批具备国际水准的AI病理大模型相继涌现,它们不仅在技术上实现关键突破,更在真实临床场景中展现出显著应用潜力。这些模型各具特色:有的覆盖多癌种诊断,有的深耕特定疾病领域,有的致力于提升模型可解释性,共同构建起中国智慧诊断的新生态。下面将系统介绍十大国产AI病理大模型,探索它们如何以科技之力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国智慧。 PART ONE 十大国产AI病理大模型盘点 RuiPath:开源共享的先行者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与华为公司联合开发的瑞智病理大模型(RuiPath),于2025年2月正式发布。作为临床级多模态交互式病理大模型,RuiPath基于瑞金医院数字化智慧病理科全业务流程及百万级数字病理切片数据构建,覆盖中国每年90%癌症发病人群的常见癌种,并包括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罕见疾病。其核心技术创新在于存算协同与多模态训练,实现秒级AI交互阅片,将单切片诊断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秒级。2025年7月,瑞金医院与华为宣布开源RuiPath核心“视觉基础模型”,为病理AI的广泛落地奠定基础。 SooPathAI:模拟诊断思维的融合系统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与西湖大学联合研发的SooPathAI于2025年9月发布。该模型以“模拟医生诊断思维”为核心理念,在病理全流程融合、多模态图像理解与智能交互分析方面实现重要突破。其“筛选-导航-推理”三阶段闭环设计,复现了病理医生“低倍镜初筛-高倍镜确认-多视野综合判断”的临床推理过程。该系统已无缝集成至科室病理信息系统,可自动提取临床数据、整合全景图像AI分析结果,并生成包含病灶标记与生物标志物分析的结构化报告。 DeepPathAI:多模态融合的超级助理 西湖大学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影像实验室开发的DeepPathAI,于2025年4月在首届数智病理西湖峰会发布,是全球首个融合镜下视野与全场图的多模态病理大模型。该模型支持40余种癌症的诊断,能够以0.25微米精度扫描切片,在数秒内完成基础筛查并智能标记可疑病变,大幅缩减病理医生数小时的工作量。其定位为病理医生的“超级私人助理”,旨在提升诊断效率、减轻工作疲劳,并辅助识别罕见病变。 PathOrchestra:视觉与语言模型的协同系统 商汤医疗联合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王哲副主委团队与清华大学何永红教授团队共同研发的PathOrchestra,于2024年7月发布,是国内首个将视觉模型与大语言模型结合的病理大模型。该模型基于国内规模最大的近30万张全切片数字病理图像数据集训练,并将其能力拓展至百余种病理临床任务。其应用系统SenseCare®消化道病理智能分析系统,通过病灶分割与异常细胞检测等算法,实现对消化道恶性病灶组织的智能分析。 灵眸:诊疗级多模态模型的肿瘤学应用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迪安诊断旗下杭州医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灵眸”大模型,于2025年3月推出。作为诊疗级多模态病理大模型,其能精准识别九大器官的57种肿瘤亚型,涵盖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甲状腺癌等高发肿瘤。以胃癌为例,它可精准识别低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高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粘液腺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这一强大的识别能力,使其成为病理医生手中的有力工具,为临床诊疗提供关键支持。 透彻洞察:临床应用级模型的精准实践 由透彻未来研发的“透彻洞察”(Thorough Insights),是全球首个临床应用级病理大模型产品。基于亿级参数与海量高精度病理数据训练,该模型能够为病理医生提供精准、稳健且高效的诊断辅助。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其敏感度接近100%,显著降低漏诊与误诊风险。尤其在低分化肿瘤与癌前病变识别中表现优异,通过多尺度特征提取精准捕捉病变区域,在细胞形态异质性较强的情况下仍保持高准确率。 兰丁思邈:融合人文关怀的智能诊断系统 武汉兰丁智能医学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兰丁思邈大模型,于2025年1月发布,是该公司历时七年研发的第五代CytoBrain人工智能系统。该模型不仅覆盖十多种肿瘤的快速精准诊断,还能与医生交互、生成治疗方案,并为患者提供通俗易懂且富有人情味的电子病历,体现了技术在医疗中的人文融合。 ROAM模型:胶质瘤精准诊断的专业突破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生命基础模型实验室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合作开发的ROAM模型,其研究成果于2024年7月发表于《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该模型专注于胶质瘤的临床级诊断与分子标志物发现,采用多示例学习框架,以大尺寸组织图像块为研究单元,并利用金字塔Transformer结构提取多尺度信息,实现对胶质瘤检测、亚型分类、分级及分子特征预测等多种任务的准确诊断。 湘江轩辕:四算一体战略下的智慧医疗成果 由湘江实验室主导研发的湘江轩辕病理大模型,于2025年1月发布。作为“轩辕”AI预训练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模型是湘江实验室“四算一体”(算力、算法、算据、算网)战略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关键应用,致力于推动病理诊断向智能化与精准化方向发展。 GTDoctor:滋养细胞疾病诊断的专项突破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联合研发的GTDoctor和GTDiagnosis,于2024年7月发布,是全球首个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病理大模型与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该模型专门针对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等疾病,通过大量病例数据学习,辅助病理医生实现早期精准诊断、疾病分类与风险评估。 PART TWO AI病理大模型开启医疗未来 在这场由AI引领的病理诊断变革中,诸多国产模型的集体崛起不仅代表技术突破,更彰显中国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创新实力与实践关怀。从瑞金医院的开源共享到多家医院的精准攻坚,从多癌种全覆盖到罕见病专项突破,这些模型正以多元路径共同推进一个目标:使精准诊断更加可及,令医生回归医学本质。 随着科技与医学的深度融合,我们见证的不仅是诊断效率的数量级提升,更是医疗资源分配方式的根本变革。这些模型正在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高效与精准的医疗未来——顶尖病理诊断能力将借助AI赋能基层,医生得以从重复劳动中解放,聚焦于复杂病例研判与患者关怀。 正如显微镜的发明开启了现代医学新纪元,AI病理大模型正在谱写精准医疗的下一篇章。在这条以算法解码生命的道路上,中国创新力量已展现出前瞻视野与扎实实践。未来,随着技术持续演进与临床应用的深化,这些承载中国智慧的AI模型,必将为全球医疗进步贡献更多创新方案,以科技温度守护每一个生命的尊严。 |
/3